主持人:張偉(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清華金融評論》執行主編)
嘉賓:
鄭梓微(赫美集團董事長)
張新功(惠城環保公司創始人、首席技術官)
鐘少龍(上海拜安傳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祥義(高粱資本董事長)
林海暉(國際知名材料學家)
主持人:我們這個主題其實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山西未來的發展。這個主題論壇的主題非常新,前面兩個主題突出資本,這個主題論壇突出的是新,因為這個概念就很新。這個概念是在2023年9月份習主席在黑龍江考察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新的概念,其實我們也在學習,到底什么是新質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的生產力到底有什么樣的區別、聯系,它不但新,而且加了一個質,強調質量,所以我們也是在學習。感謝陳總把一個非常新的話題拋到了主題論壇上,與幾位公司的領導做一個交流,我覺得是非常好的。
第一輪問題是一個共性的問題,請各位嘉賓結合自己的情況,自己所在機構的情況,談談新質生產力,包括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未來在山西如何發展?因為在座的幾位老總有做新材料的,有做環保的,還有做傳感的,其實都是在一個新質生產力當中的某些領域。從你們的角度看一下新質生產力你們自身如何發展,如何助力山西的轉型發展,同時有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一個共同的問題向每一位嘉賓做一個提問。
鐘少龍:非常感謝主持人!舉一個例子,前面講到了數字化資產的重要性,數據從哪兒來呢?數據第一方面來自于統計,也就是生產過程的檢驗,它就是數據。第二個來自于測量,就是要運用到傳感器,就是把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之間的連接,也就是把大家關心的各個物理量承接到電腦軟件,最后可以拿來利用分析,這就是傳感器的作用。
我們公司主要是做半導體工藝和傳感器,它跟山西制造業怎么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我來舉一個淺顯的例子,看看能不能把這個問題給大家理清楚。
現在國家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我們國家大概已經裝起來的風機是20萬臺,最小容量過去是750千瓦,目前吊裝海上風機最大的一臺單臺是18MW,這樣的一臺我以6WM為例,落地最小的就是6MW,三個葉片,每個葉片幾十米長,單個葉片26噸,三個葉片的重量就是80噸。如果用了傳感器,能夠在安全許可的條件下把每個葉片減掉4噸的重量,大概一臺風機可以減12噸的重量,可以節約20、30萬元的成本。葉片重量下來以后,太重生產的主軸、齒輪箱就不容易產生超載,就不容易損壞。這個葉片如果用上聚氨酯的材料,這個葉片可以分段拼接,又可以省200萬。如果把傳感器數據拿來做一個智能的控制,調平衡,這三個葉片一年可以多發5%的發電量,大概一年就可以多發大概100多萬度電。
這就是一個新質生產力,從新能源到新材料,到先進制造,到后端的電子信息,從前到后的一條龍推動,謝謝主持人!
主持人:從你傳感器使用可以看出,確實能夠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尤其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過程當中一定離不開物聯網、傳感器,傳感器確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謝謝!
張新功:感謝主持人,也感謝這次大會給我機會今天來學習,今天上午幾個專家和博士分別從他們的理解講我們未來經濟的發展。這次會議主要的課題是資本,將來跟什么樣的生產力結合的問題,這個話題這一段時間我們也在研究,我們也在探討和分享,將來的資本往哪里走。
我們經濟快速發展30多年,前面基本上是資本跟資源結合,到了今天這個地步,今天上午我看專家還在說很迷茫,經濟的發展往哪走很迷茫,不確定,其實今天咱們這個會議已經給了答案,就是往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走,哪個方向最好,第一輪的專家說了,如果中國人14億人口都過上了美國人的生活,那我們的資源、排放、能耗的容量可能對世界是一個考驗。我們怎么走,已經很簡單了。美國人100美金的GDP,消耗了能量,排放了多少,咱們的新材料我們生產一堆塑料,在美國排放多少,我們能不能減少?我們消耗的能源1公里標準煤人家排放4公斤的二氧化碳,消耗1公斤的煤,我們用了那么多能源能不能消耗0.1公斤的煤,我們能不能零排放或者是負能耗消耗,我覺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光是中國的14億人口,再加上印度的人,都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地球的容量都能容納,那就是未來的發展,這是我的理解。
特別是我們到了山西,山西是能源大省,現在全世界的主題就是如何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山西是化石能源生產大省,將來這種轉型非常好的,只要不消耗煤、不消耗能源,就是我們的方向,但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對。
主持人:謝謝張總,確實環保未來相當重要,我覺得張總的分享還是非常有前瞻性,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話當然是惠及中國、惠及全人類,對山西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是我們未來如何在技術上對它進行解決。
鄭梓微:各位前輩、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們今天這個主題是新質生產力,其實就是給予我們一個新的機遇。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赫美集團,上市公司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發IPO,另外一種是資產重整,我們鵬飛采用的是第二種,把不好、不良資產轉換成優質的資產,借助資本的力量開拓出更多的賽道,讓未來怎么走。
再一個就是說未來轉型,我覺得作為企業家是要有一個格局,包括要有遵守紀律、契約精神,未來轉型道路新興產業轉型需要我們不斷地開拓出,把新質生產力和老的傳統能源生產力轉換成新質生產力,作為赫美集團,采用這種方式既幫助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企業家要有企業家的格局胸懷所在。
主持人:確實是,剛才我們從技術層面去考慮,鄭總從企業家的胸懷、格局角度講未來新質生產力真正要爆發出生產力,還是在于每位企業家有極強創業家的精神,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陳總是今天幾位嘉賓唯一做投資端的,請您來做出回應。
陳祥義:非常感謝,因為張偉副院長是清華五道口的老師,是經濟學院的副院長,他是《清華金融評論》的執行主編,水平很高,建議你們到清華五道口讀讀書,我是2014年第三期EMBA。
我先介紹一下我們公司,新質生產力比較新穎,我試圖從toB來理解一下,然后是給山西的建議。
高梁資本,我是2015年離開了證券日報,到了保險公司工作,后來成立了高粱資本,很多人問我為什么叫高粱資本,我解釋一下這個名字。最早很多高科技公司是動物的,像京東是一個小狗,騰訊是企鵝,螞蟻也是動物,后來向植物過渡,蘋果公司、小米公司、衡山資本,因為我老家是山東濰坊的嘛,受此啟發,濰坊有一個紅高粱,我們就試圖注冊紅高粱,發現被人注冊了,后來我們起名叫高粱資本。高粱兩個字也比較容易記,既包括綠油油的高粱,也包括紅彤彤的高粱。我們的主攻方向是應用科技、醫療大健康,與新質生產力是相關的。
第二個問題關于新質生產力,我試圖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給大家報告一下,看看是不是可以或者是合適。生產要素最先是勞動,后來是土地,因為你有土地,就很厲害,有錢,后來是資本、技術、數據,剛才有專家說數據,但是單純的數據并不是要素,數據必須收集、加工、分析、處理,我們發文有生產要素的問題,所以數據是生產要素。
還有一個生產要素,我估計不出意外的話五年以內會提出來,就是勞動者、企業家,或者管理就是生產要素。為什么這個公司張總帶就很好,李總帶就差一些呢?因為企業家就是生產要素,管理就是生產要素,我認為必須明確這個問題。
以后又提出來了經濟增長靠創新驅動實體經濟。又說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我們推理一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按照這個維度來看,數據、企業家、資本、技術要成為一個新的生產要素,原來我們靠勞動和土地甚至一部分資本的推動,再往下走,技術的推進會起關鍵作用,數據、企業家也會加進來,這是我理解新質生產力的邏輯。
三四年以前山西上市公司的數量大概41家,現在過了三年之后好像最新的數據加上新三板還是41家,經過三年,山西資本市場發展比較慢。因為我們整個國家三個板都開出了,北交所、上交所、深交所開出之后,上市公司的數量超過5200家了,達到5300家了,我們40多家基本上是一個零頭。
反向來看,山西經濟增長的潛力巨大,連平老師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的發言寫得非常好,因為他講了一個關于山西的東西,我們是傳統以資源為主的,經濟的穩定性就比較強。我剛才看了一個數據,別人發了一個信息,今年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大概是超過2%,在年初的時候所有的預測,俄羅斯今年要負增長1%,俄羅斯為什么能夠正增長呢?這里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跟山西相關的,出口的全是甲方產品,傳統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都是甲方產品,購買者沒有話語權,你要么買,要么不買,你不買對不起,你得買中國的,中國可以,我給你加50美元賣給你(歐洲)。俄羅斯經濟經過一年多來美國及西方超過1萬項制裁的情況下,今年實現了正增長。
這個對我們的啟發在哪里呢?山西是以煤炭為主的,昨天我們交流,我們是煤炭產業和非煤炭產業,煤炭產業三年下來之后山西受疫情的影響是比較少的,很多地方都沒有錢了,需要中央政府來救助。山西有錢,創新驅動需要投資,財務基礎比較好,現在要搞新能源車,新能源汽車50%以上是中國生產的,新能源發展設備70%是中國產的。山西有很多轉型,實際上就是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過渡,我們風能、光能、儲能包括氫能源,山西的經濟結構向這方面發展是非常容易的,盡管經過三年的疫情,山西受到的影響比其他省份弱一些,而且基礎很好,而且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化和過渡是比較有優勢的。從這些來看的話,我認為山西的經濟發展潛力還是巨大的。
主持人:感謝陳總給我們解釋了公司名字的來源,也給我們解釋了一個非常新的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注解,就是到底新在哪里,給出了一個新的生產要素,但是還沒有得到國家的認可,但是很有新意,就是企業家的精神、管理能不能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因為企業家除了投資本之外,確實要有投智慧和創新的意識,可以進一步研究。同時也給我們山西省打氣,給山西省鼓勁,要看到山西自身的優勢,非常好,看問題看得比較深入,謝謝!
林海暉:很榮幸能夠來這里跟大家做一個分享,我不管主持人后面的問題是什么,我敢保證我今天所有的答案都是說,“看,就是這個答案。”
我個人是2014年回國創業,我也是國家的特聘專家,我所從事的產業比較特殊,叫做納米微光伏,主要是解決200項國家關鍵材料的國產化。最近產業化的一項就是銀包銅,就是下一代的核心耗材。這個耗材之后的下一代是什么?是碳包銅,用銅再去替代銀,再往下是純碳,用碳來替代更貴的東西,這就是物理里的周期率,金銀銅碳,沒有比碳更好、更便宜的東西,所以碳永遠是最高性價比的東西,所以山西是做最有性價比的東西,本身就是有礦的。
我在解決另一個問題,未來的新能源汽車能量密度越來越高,我要減重怎么辦?我要用塑料替代金屬,但是減重了會著火、不散熱怎么辦?如何讓塑料又散熱,又不著火,做出超級組來,答案還是碳,用了石墨和石墨烯的系統,我們做出了永遠點不著的塑料,而且還是導熱。所以,我的科研工作都是以碳為基礎的。
講到新動能,答案還是碳,首先要記住熱力學的定律告訴你轉化的步驟越少,產生的熵越少,這就是越有性價比的東西。物理的第一性原理就告訴你這個,仔細想想,從煤里走向最干凈能源的最短步驟是什么?實際上就是用熱水和煤去反應,產生了氫氣,另外產生了一氧化碳,氫氣就是新能源了,很干凈,大家已經看到了山西最大的企業氫能發展,剩下的一氧化碳怎么辦?一氧化碳是好東西,因為一氧化碳能夠和金屬形成世界上最強的弱合物,正是未來做納米層級、CBD層級、高精度陶瓷材料、高精度沉積層的前驅體。
所以,我想用一句話講山西的配方,我可以很簡單地說,我把煤變氫氣,煤變碳化學,用這兩個充分具有ESG概念的綠色能源來回答山西做煤礦的未來出路,謝謝大家!
主持人:雖然簡短,但是從最底層的邏輯告訴了我們山西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剛才幾位企業家估計聽了以后也是受益匪淺,我也是受益匪淺,把我也帶到了高中學物理、學化學的課堂。確實離不開碳,雖然我們碳中和,不是說不要有碳,碳相當于是一個未來的元素,但是未來數字經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硅,這是所有半導體離不開的。林博士剛才的分享也啟發了我,一定要回歸本原,看到最基本、最底層的東西。原本我們以為碳是最便宜的,但是未來可能碳是最有價值的東西,這也為山西找到了方向,要是山西省有領導在的話,我覺得可能有很大的感觸。
經過了第一輪的交流,我想在座的各位應該也很有收獲,我自己也很有收獲。通過幾個方面不同的角度,大家談到了新質生產力和未來在山西的機遇,或者助力山西發展的機遇。第二輪話題我們要談一些相對嚴肅一點的,不是陽春白雪的,應該說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的地方,大家剛才都是說未來美好的前景,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還是曲折的,每一個設想為什么現在沒有實現,一定是現在各個方面沒有達到,一定是有困難的,否則的話已經實現了。第二輪想交流的問題還是想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因為我是在金融圈混的,剛剛所有的企業家,包括林博士在做材料方面的研究,你在賦能企業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融資的問題或者投資的問題。
剛剛召開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肯定了金融系統的成績,但是更多還是看到了金融系統當中的短板、問題,比如說金融資源沒有很好地流到一些高水平、高效率的行業或者生產力方面,融資的結構還是有問題的。特別是在座的幾位企業家可能在這方面更有體會,從各自的角度看一下你們在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面對的融資問題有哪些,對于未來我們的金融系統提什么樣的訴求,來改進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另外就是在座的也有陳總,是做投資的,你從投資的角度看金融是不是有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地方,還是說實業當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我想第二輪問題想交流這個話題,還是從鐘總開始。
鐘少龍:這個話題確實是比較切中了企業家目前的痛點,也是大家在資本市場有切身感受的,不管是從二級市場到一級市場,哪怕是天使輪融資、投入,中國高科技正準備蓬勃發展的時候,突然遇到了資本寒潮。這個時候中國的高新企業退回去,還是說繼續克服困難往前走,可能走過去就是一片大好光景,不管是超越國外還是解決卡脖子替代,我們就走通了。但是這一口氣如何走過去,這一片企業家背后的投資機構和匯聚了國內大量回流的精英人才,我們可能就面臨再次打散。
因為我不是一個金融工作者,雖然我也經過了A輪、B輪兩輪投資,也得到了包括產業資金的投資加持。我的一個感受,過去我們國家的錢投在基建領域,往往用的是社保基金和保險基金,因為追求是一個長周期、穩定預期和并不是特別高的回報率,要求周期長、穩定收益。
像剛才林博士講的新材料,或者是新的電子元器件,對待高科技也要有一個長周期的看待,今天每一個做成行業的領袖,一般很少是經過三年、五年就能速成的,一般要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基礎研究、運用研究,最后打通了產品到市場的環節。
所以,一方面我就對高科技投資要有一些慢錢,要有類似國家投大基建的長周期類型的資本,另一方面也要有能夠看懂以后,快進快出,在不同階段解決燃眉之急。
所以,我覺得第一個從投資的構成資本,后面在募資的時候是一個LP、GP,也希望能引入國家隊,我覺得把投高科技當作是一個新基建來對待。
第二個,過去很多企業拿股權融資比較多,拿債權融資比較少,因為高科技過去還沒有那么多固定資產,得不到金融的認可。但是我覺得隨著國家對金融服務科技的各種政策,包括大家從業人員的關注,我覺得目前還可以用更好的手段,就是加大債權比例、降低股權比例,把股權投資變成債權融資再風險的擔保手段,這樣既能給投資者帶來一個更高回報,又能讓自己更從容的有經營發展空間。
這就是我不成熟的兩點意見。
主持人:感謝鐘總給出了兩點意見,給金融系統提供了兩點意見,一個是要做長期的基金,當然部分也可以選擇快進快出。第二點就是對于高科技企業來說加大債權投資的比重。確實也有難度,對高科技企業來說現金流的情況不如成熟企業那么穩定,高科技企業前幾年是沒有現金流的,銀行貸款進去了,也面臨了一些制度上的杠桿,但是這個建議是非常好的,正好這里也有很多是金融系統的。下面請張總說說。
張新功:現在的投資方向,借用上午的一句話,新形勢、新思考、新選擇。金融機構我最近一年接觸的行業研究員,特別是環保領域的研究員,最少有一百多個,我感覺他們很糾結,沒有我們篤定。我們去年一年股票有了5倍的增長,大家看到增長,未來還行不行,很糾結。你要選方向的話,我們就得分析形勢,按照新質生產力,剛才林博士談到了新材料,任何新的科技突破都離不開新材料、新裝備,新材料、新裝備的突破,其實就是新工藝、新方法、新方式的突破。包括智能化,智能化離不開新材料,一個手機現在的芯片,材料也好,智能也好,這兩個方向沒錯。但是有一點,還是那句話,如果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或者是印度人都享受著美國人的生活,年均7萬美金GDP的收入,那我們就得考慮整體環境的容量、能耗的容量,還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容量。
有一個方向就是我在做的,為新經濟新發展過程當中騰出排放的空間,騰出能耗的空間,騰出環境的空間。三個屬性,減少排放,減少污染,降低能耗。
舉一個例子,現在我們做了一個新技術,什么新技術呢?現在化石能源不讓做,要么熱動,產生熱,產生動力,汽車、柴油車,這些動力是少不了的,取暖是少不了的。還有一個方向就是新材料,我們一年用多少材料,乙烯、丙烯、PXPDA,1、2個億的化工原材料的產生都是消耗化石能源的。但是化石能源有兩個方向,將來產生1度電,是現在消耗能源的10%以下,那我們的空間就有了,我們生產1噸塑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原來生產1噸塑料排放二氧化碳的1/10,這就有了。
現在我們的污染物能做資源,減少了污染,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這個方向是給我們經濟發展擴大容量的方向,一定要跟進。我現在出了一個技術正準備產業化,所有的塑料循環塑料原料,原來乙烯、丙烯和芳烴,哪來的?要么煤化工,要么石油化工,消耗的都是化石能源。用廢了,燒了,燒了1噸塑料,3.14二氧化碳,這樣能算出來,我能不能不燒,把它用到塑料的乙烯、丙烯和芳烴上去,我們是第一個實現的就是這樣,回塑產品率達到92%,以及產生乙烯、丙烯、芳烴的產品率能達到92%,相當于我們已經做到了降低排放92%。
將來中國的塑料原料的來源、消耗的能源、消耗的化石能源降低了9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90%,好,塑料的污染我們解決了,像這樣的課題如果選定了,我呼吁大家有錢的話,惠城環保等著你們,一定是將來為我們新產業發展提供環境容量,提供能耗容量,提供二氧化碳排放容量的空間,希望大家關注。
主持人:非常好!但是我還想追問一下,因為你剛才已經達到了“三好”效果,能透露一下你是怎么達到的嗎?不用透露技術秘密。
張新功:剛才林博士說的是碳材料,我們研究的是碳氫材料,塑料、化工新材料都來源于碳和氫,有的是加了氧,就是碳氫氧這種化合物。現在就是聚合類的,我們希望能夠回到原子的層次,不要裂解,一旦裂解,氧要么帶氫,要么帶碳走了,我們不主張,但是家具類的只有碳和氫元素,乙烯是聚合來的,再返回去,裂解回去,一個反思路。
目前來說這個項目塑料裂解生成乙烯、丙烯、芳烴的因素,直接跨洋過去,我們領先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最少十年,我敢肯定地說。
主持人:不用再說了,因為你再說你的技術秘密就被別人知道了(當然這是開玩笑的)。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循環,實現了這么多的好處。那你有沒有碰到融資上的難題?
張新功:還是那句話,選擇的方向要篤定,一個新的技術從實驗室到中試放大,到工業化的過程沒有八年不可能,千萬不要在投資過程急于求成,你有了新方向,是不是追求效益,不會的,像這樣的大型項目,光環評,走所有的建設程序最少得一年,這樣兩年就過去了,先不用說實驗室。
所以,大家一定要篤定,選擇了方向,不投入一年、兩年的回報,你看上八年,將來回報可能比你短期的還要高,一定要篤定。
主持人:謝謝張總,我追問了這個問題,但是張總還是沒給我答案,其實他已經把答案告訴我了,就是我有好項目,我是不愁融資的,錢是會跟著好項目走的,謝謝張總的回答!下面有請鄭總!
鄭梓微:我覺得新興產業的轉型離不開企業的精神,需要人才的儲備,這個非常重要,技術改革我們需要人才去推動它。
再一個就是我說到的企業家精神對未來企業發展道路的重要性,也離不開資本方的扶持,我們借助資產重整,資本方怎么來開拓這個賽道。我希望大家不要白來山西,看看山西代表性的企業,在未來轉型發展中需要怎么做,我也希望各位去山西孝義看看我們新能源,它對于未來產業碳中和、碳達峰,對推動國家、追隨國家這個產業鏈是怎么走的,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不要光聽我們幾位說,也要看我們具體做的事情,希望大家會議結束后去我們那兒看看,也感謝這個會議讓我認識到各行各業的資本方,還有博士,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新的啟發點,希望大家會后去山西鵬飛企業看一看,我們在未來做氫能源產業鏈,開出一個怎樣的賽道,這是大家來山西一個重要的節點,不光聽我們說未來產業鏈怎么去轉型,說得都是空話,我們希望把好資產吸引各方的合作伙伴、資本方,共贏未來發展,如何去做大做強,使我們在未來共創共贏,這個很重要。
主持人:謝謝鄭總!確實說得不如做得好。
鄭梓微:對,其實還是要看一看實體方是怎么運用轉型,怎么利用傳統行業去轉型新的賽道。我前段時間去了法國,看了看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他們對于氫的方向還是很明確的,但是沒有大力推動,因為在中國還是需要政府支持,有一個好的領導去帶領企業家做這個事情,這樣我們的項目才能做起來。
主持人:這個補充很重要,確實需要政府來引導。我聽陳總說很多論壇嘉賓都是要去鵬飛調研走訪的,確實要深入到一線去看一看。請陳總作為資本方來回應一下我這個問題,你在投資過程中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你有什么樣新的答案?
陳祥義:我們假設進入市場的大塊構成在我們國家比如說銀行、證券、保險,截止到去年年底,央行公布的數據,銀行總資產大概是380萬億元左右,證券的總資產是14萬億元左右,保險業的總資產大概在27萬億元左右。我們銀行的總資產是380萬億元,證券全加起來才13.7萬億元,保險是27萬億元,我們國家的金融結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銀行長期一股獨大。
這里面有一個問題,我們是大陸法系的,英美是資本市場比較發達,他們是資本方,德國、日本、中國是大陸法系,是間接融資發展發達的,有幾篇博士論文講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市場是能對抗金融風險的,確實有效對抗了,主要邏輯在于間接邏輯是要還本付息的,杠桿率是很低的。上午和下午的專家都講了,資產負債60%,赤字率3%,大家還是擔心這個問題。所以,以間接為主的金融市場,它對抗金融風險的能力是比較強的,這是我們國家的特點。
反向來看,證券市場發展不足。證券市場發展的數據叫證券化率,簡單講就是上市公司A股所有的市值與GDP的比較,最高年度是2007年,我大學有一個學生專門做這個講座,2007年一年超過了100%,后來就股災了,太高了。2021年證券化率85%,去年65%,現在最新的數據也超不過70%。什么意思呢?你的證券化率,如果你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的總市值與GDP的比例低于1的話,也就是說你在資本市場還需要再發展。
我們看一下美國,美國到2006年證券化就超過100%了,美國的證券化率現在接近200%。什么意思呢?美國的上市公司市值大概是GDP的2倍,常年在151%上運行。從這個維度來看,我們還需要大量的上市公司。
現在美國的證券市場是長牛短熊,中國的證券市場到現在為止是長熊短牛,什么原因?我跟我的導師聊,我給他提了建議,我說金融實驗室把這個問題研究一下,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能解決很多疑惑,提了很多問題。到底為什么美國是長牛短熊,中國是長熊短牛呢?其實這里有很多原因,我們是以散戶為主的。而且我們的大股東占比太高,美國一上市的公司平均大股東的占比不會超過30%,所以美國的獨立董事就興起了,中國的獨立董事為什么不能發揮作用?我寫了很多文章,實際上問題就是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太高了,大股東的占比太高,一上市就有壓力。
這個市場對發行人是比較有利的,趨向于融資方,當然對投資人,對未上市公司也有利,對已上市以后的二級市場投資者是不利的。
還有一個就是私募股權投資,你是傳統的,屬于間接融資為主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很高,但是它的杠桿率太低了,要還本付息的。現在私募股權投資根據經濟協會公布的信息,截止到今年的9月份,私募股權投資大概20萬億元了,中國經濟要往前走,大概要降低企業家的融資成本壓力,我們的利差銀行很難做,因為會進一步壓縮存貸差,因為不壓縮存貸差沒法服務實體經濟,即使是這樣還要還本付息,這樣對創業者就非常不利。
所以,我個人認為私募股權投資要進一步發展,現在遠遠不夠,因為私募股權投資是不需要還本付息的,是股權投資,債權融資應該不要進一步再擴張了,進一步再擴張的話對經濟發展不利。
我們投資會遇到什么困難呢?各種不同的基金,產業基金是省政府基金,可能是扶持地方產業,這個錢多一些。像我們這種私募股權,我們資金來源于保險公司,前期怎么辦?所以,這個就得從國家層面把各種不同類型的基金發展起來。有一些要投基礎研究的,可能像專家說的需要八年、十年或者是更長時間。
我們的投資痛點是兩大問題:
1、估值問題。好企業估值很高,因為估值有剛性,上一輪融資是80億元,這一輪融85億元,實事求是講你上一輪融資80億元的話就偏高了,因為二級市場往下降,一級市場往上漲,顯然投資邏輯不具備。沒有經過一段時間,三年以后的修正是修正不了的,我們醫療大健康大概看了200個項目,到現在一個也沒有投,最根本的邏輯就是現在醫療采購,如果你不進入醫療采購,企業就生存不了,如果你進入醫療采購的話,你的資產負債表、利潤會重構,現在進入醫療采購的最低價格先砍掉50%,大部分降了10%。心臟起搏器、心臟搭橋平均價格是1.4萬塊錢,到最后正價是700塊錢。還有更少的,到400元,從1.4萬塊錢到700元。所以,很多醫療產業會面臨資產負債表重構的問題,如果你不進入招標就失去了市場,如果你招標了,資產負債表重構就不好辦,所以估值可能是一個大的挑戰。如果你大力發展私募股權投資的話,大量的資金會進來,就會支持不同類型的企業進來。
2、科技的可穿透性問題。比如說新能源汽車,2021年前,大概占到65%-35%,三元鋰電池大概占65%的市場,突然三元鋰電池爆炸,一爆炸,你說開這個車都爆炸了,肯定不行,那就立刻調整,現在說納離子電池又出來了。所以,技術迭代的速度很快。
我們看光伏,最早是P型,現在是N型,后來說開采礦,后來林博士說碳,從投資看很大一個挑戰是說你這個技術的迭代速度很快,是怎么判斷的,這個挑戰是很大的。
總得來看,我們認為只要是好企業,我們一定會投資的,因為要助力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是為中國爭奪了一些高水平、高質量的上市公司,真正是有技術含量的,我們還是喜歡投的。
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陳董事長!從很多數據和市場的角度,確實看到了我們未來要支持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和私募基金,這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專門提到了,最大的筆墨提到了要發展直接融資,雖然沒有明確說,但是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比發展間接融資是要更靠前的。
由于時間關系,后面請林博士給我們干貨版做一個總結。
林海暉:我講一個非常干貨版的,講在深圳對于新材料這么長周期的東西我們怎么解決在資本寒冬的問題,而且是實質已經做了。大家不愿意投新材料,因為新材料從研發到最后大產業化十年周期,現在資本根本沒有人會給你8+2,剩下怎么把它做到五年,這就是挑戰。
從研發到大生產,資源投在哪里?20%是研發,60%是中試,20%是客戶調試,能壓縮的就是中試段和客戶驗證段,消掉五年。我們在深圳怎么做到的?去年我領銜組建了中國第一個中試產業化基地,招募了16支團隊,最低標準是長江學者。這16支團隊在里面,今年高的銷售已經2億元了,最差也有3000萬元的銷售。為什么中試能這么快?首先這個團隊在中試之前產業化的概率是1%,到中試以后成功的概率是25%,這個數據不是在中國的數據,這是我以前在美國干并購的時候得出來的數據,這是GE的數據。所以,你叫資本投一個中試段的企業他們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成功概率已經是25%,有什么問題,產品已經在賣了,而且可以在中試直接供貨了。
回到了剛才張總講的,如果你自己去建那棟樓,搞環評,弄完,沒有兩年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我們當時在建這棟樓的時候是花了4個億,上面可以排氣,上面有廢水處理,大環評有,所有的團隊入住,六個星期內可以拿到小環評,可以開始布中試線去生產。團隊招募進來不是他們說了算,是我們要看他的東西有沒有中試價值,如何判斷?跟頭部的企業,說你有沒有這個剛需和硬資產,我們的背后是什么?招商證券,這些都有大量的上市公司硬需求,然后再去招募這些團隊進來。中試的這些團隊本身就具備非常高的資本屬性,資本投他們是沒問題,我們現在救不了那些要死的人了,我們只能先保一批最有價值的,把最后一公里接上,這是我們現在在資本寒冬所能做的事情。
所以,我們今年年底也在組建新材料中試專業基金,中國第一個用這個名字,我們第一期1個億只用了三星期就組好了,明年的第二期5個億,現在私募的3個億部分2個億已經著陸了。也就是說中國市場并不缺錢,也不缺有情懷的科學家,也不缺有情懷的投資人,但是我們必須兩頭降風險。一就是把環評的時間、硬件的問題先解決了,摳掉兩年。第二個在驗證的東西,如果你一開始目標就很清晰,驗證的兩年你還能再縮,這樣至少把十年給我壓到七年,甚至最佳情況五年,這才是我們現在要解決目前的問題。
光去哀嘆資本寒冬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我們該做的是把最好的團隊拉出來,配合最有意愿的資本把這個事情解決,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林博士!林博士非常干貨地給我們講到了科技成果轉化到最后投產非常重要的環節,中試環節,怎么做好中試確實對于每個企業家來說都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
再次以最熱烈的掌聲對幾位嘉賓表示感謝,謝謝!
主持人:非常感謝!謝謝張偉老師!也謝謝臺上的各位嘉賓為我們帶來這場有關于新質生產力的對話。到此時此刻今天全天的會議議程就此結束了,謝謝現場所有的朋友們,謝謝大家一整天的傾聽與陪伴,我們期待在我們共同攜手努力下,山西、中國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謝謝各位,我們期待下一次活動和大家再見!(以上文字為現場速記,僅供參考)
20:25 | 華業香料:第五屆監事會第六次會議... |
20:25 | 華業香料:第五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 |
20:25 | 華夏銀行:第九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 |
20:25 | 華通線纜:累計回購公司股份588萬... |
20:25 | 華潤雙鶴:子公司部分產品獲得藥品... |
20:25 | 華建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辭職 |
20:25 | 華光環能:4月16日回購公司股份115... |
20:25 | 紅相股份:關于取得發明專利證書的... |
20:25 | 紅棉股份:公司本次股份回購期限已... |
20:25 | 弘宇股份:5月8日將召開2024年度股... |
20:25 | 航宇微:關于延期披露2024年年度報... |
20:25 | 航發控制:4月28日將召開2024年年...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