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晚間,證監會披露富士康股份順利過會。帶著新經濟“獨角獸”光環的富士康股份,用36天時間走過了普通公司兩年時間要走的路。
證券時報記者 孟慶建
據報道,富士康股份獲得發審委全票通過。分析認為,富士康股份有望在3月12號前后就能拿到批文,3月底能夠掛牌登陸交易所。在監管層表態引入獨角獸公司、新經濟企業的背景下,富士康股份走出了中國資本市場史上最快IPO之路。
今年是鴻海赴大陸投資的第30年,順利在A股IPO又讓鴻海在大陸資本市場有了新的開始。盡管初次在A股亮相,鴻海系在資本市場已經星羅密布。依托代工業務的母體,通過對旗下數百家公司不斷分拆合并,鴻海系已有10余家子公司登陸資本市場,也嘗到了資本市場的甜頭。
鴻海架構:一艘航母
掌控600多家公司
簡單回顧鴻海的發展歷程,1974年郭臺銘以約人民幣7.5萬元創立“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黑白電視機旋鈕,后來逐漸拓展到電腦連接線業務,1982年更名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至1988年,鴻海年營業額突破新臺幣10億元,并正式進入大陸市場。經過30年的經營,目前鴻海在大陸有14個產業園區,其在2016年進出口總額已經占到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的3.6%。
1991年,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鴻海精密)在臺灣交易所上市,通過這一最上層的公司,鴻海精密像一艘航母掌控了整個鴻海系的公司。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鴻海精密總資產達到6059億人民幣,最新市值約3300億元。
對于鴻海,大部分人對它的了解就是在內地擁有百萬員工的“富士康科技集團”。事實上,“富士康科技集團”是鴻海在大陸投資產業的籠統概念,它不是單獨法人,也沒有進行工商注冊。鴻海精密最重要的商標就是Foxconn,后來在大陸設廠的時候,被譯作“富士康”。2008年開始,鴻海在大陸投資所有業務的控制權主要通過注冊在香港的子公司控制,這些公司包括ChinaGalaxy(中堅公司)、Foxconn(FarEast)、FairPacific等等。
觀察整個鴻海系版圖,大陸業務是其重中之重。據鴻海精密2016年年報,鴻海精密旗下有19大板塊,旗下公司實體多達600多家。在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列出了160多家重要參股公司。財報顯示,鴻海精密通過21家一級子公司又對外投資160余家公司。其中直接或通過第三方地區再投資或參股的大陸企業有123家;在臺灣地區、日本、新加坡、開曼群島、維京群島等地總共投資或參股40余家公司。
此次分拆上市的富士康股份,控股股東為中堅公司。后者在2007年于香港成立,鴻海精密間接持有其100%股權。根據富士康股份的招股書,該次IPO富士康股份全資及控股境內子公司共31家,全資及控股境外子公司共29家,員工數約27萬人。
招股書披露,富士康股份從鴻海精密及其子公司受讓49項商標、被許可使用“富士康”、“Foxconn”兩項商標(包括其在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類別商品注冊的情形合計353項);受讓正在辦理變更手續的2771項專利權和1009項專利申請權;受讓15項軟件著作權。
與此同時,富士康股份的關聯交易體量也相對較大。2015-2017年,富士康股份向關聯方采購商品的金額分別約為263.7億元、222.6億元、231.6億元,所幸比例從10.81%逐步下降到7.29%;向關聯方銷售商品的金額分別約為782.4億元、696.2億元、433.1億元,占比從28.75%逐步下降到12.27%。
據鴻海精密2016年年報顯示,該公司總資產達5547億元,員工總數超過120萬人。而同期富士康股份的總資產則為1357億元,員工總數僅為26.9萬人。也就是說,此次上市主體僅是郭臺銘事業王國的約四分之一。
富士康股份的控股股東中堅公司直接或間接控制81家下屬公司,并在招股書中披露了34家主要公司,其中多家為鴻海在大陸為蘋果代工的主力公司,這部分業務仍沒有上市。
已有10余家公司上市
郭臺銘在2013年公開表示過有關分拆上市的計劃,當時鴻海根據業務線分為12個次集團(目前為13個),按照當時規劃,每個次集團拆分3到5家上市公司,并希望以此實現收入增長。
2015年6月25日,鴻海召開股東大會,郭臺銘在會上表示:“鴻海在大陸的業務有可能在未來3到5年內分拆登陸滬深股市,拆分上市的一大直接利好就是提升鴻海的整體市值,集團用航空母艦帶領著戰斗艦,3年到5年會有收成。”
順利過會的富士康股份將成為鴻海在A股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平臺。但是,鴻海系分拆“小金雞”上市的步子一直在繼續。算上富士康股份以及鴻海精密,鴻海系已經至少10家公司掛牌上市。
據不完全統計,鴻海系已至少有7家公司在臺灣交易所上市,如主營業務為消費電子產品的ODM公司鴻準(2354.TW);主營業務為連接器、能源模組的正崴(2392.TW);主營業務為無線網絡設備制造的建漢科技(3062.TW);從事面板業務的群創光電(3481.TW);主營業務為電視機構件的乙盛-KY(5243.TW),主營業務為自動化及機器人產品的樺漢科技(6414.TW);2015年掛牌的訊芯科技(6451.TW)。截至3月8日,此7家鴻海系上市公司總市值約720億人民幣。
在港交所,鴻海旗下還有訊智海(08051)、富智康(02038)、FITHONTENG(鴻騰)等公司。通過不斷拆分,鴻海也品嘗到資本市場的甜頭。2017年7月13日,鴻海精密旗下公司鴻騰在香港交易所掛牌,鴻騰目前總市值約為284億港元,以鴻海精密全資子公司持有其76.92%的股份計算,持股市值218億港幣(約28億美元)。上市前,鴻海精密持有鴻騰法定股本3億美元。按此計算,一只“小金雞”(鴻騰)上市讓鴻海精密凈賺約25億美元。
多元布局連續投資
欲拋掉“代工廠”的帽子、走在轉型路上的鴻海,連續對多家消費電子公司進行了投資參股。
2016年5月,富智康以3.5億美元從微軟收購諾基亞功能機業務及相關資產。2016年8月,鴻海完成對夏普的收購,斥資約253億元人民幣獲得夏普66.07%股份;2017年鴻海精密旗下子公司富泰華以逾10億元人民幣,取得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股權約766.65萬股,持股比約1.19%;今年2月鴻海精密戰略投資小鵬汽車3億元,獲得2.94%的股份。
此外,鴻海不斷對創新企業做出嘗試。2015-2018年,鴻海以1.9億美元投資了美圖秀秀、2億美元投資滴滴出行、44億元人民幣投資創新工場、1.25億美元投資TinkLab、1.2億美元投資Face++。今年2月份,鴻海精密還發布公告以1800萬美元投資虛擬貨幣商業銀行項目Bradmer,加碼區塊鏈業務。
近年來,“代工帝國”鴻海精密開始謀求轉型,尋找新的市場風口。但是從其財報上看,鴻海精密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鴻海精密營收為1.08萬億元新臺幣,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然而鴻海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39%,為9年來的最大降幅。這些數據表明,鴻海精密轉型的成效似乎并不明顯。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