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馬傳茂
銀監會近日下發的4號文(《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以及配發的意見和工作要點),與此前發布的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流動性風險管理新規、委托貸款管理辦法等諸多監管文件,勾勒了今年銀行業監管深水區全景。
輿論普遍的關注點目前集中在銀行同業、理財、表外業務面臨的空前監管力度上。但事實上,擺在銀行面前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是異地非持牌分支機構是否要撤退;如果不需要,又該如何盡快拿到牌照。
“我們都開玩笑,我們是不是都要撤了。”一名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無奈笑稱,“那如果我們撤走了之后,陸家嘴的租金是不是要降了?”
有報備無持牌
前述“4號文”將“未經批準設立分支機構、網點,包括異地事業部、業務部、管理部、代表處、辦事處、業務中心、客戶中心、經營團隊等,并從事業務活動”列示,定義為違規。
“第一條影響太大了,關乎數百個業務部門去與留。僅上海這邊未經上海銀監局審批來設立的非持牌銀行業務部門,有200多家,主要集中在陸家嘴的恒生銀行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這幾棟樓。有些是以部門形式存在,有些是部門的駐外團隊形式存在;多則百號人,少則幾號人。這些部門都沒有跟向上海銀監局報備,更談不上報送業務數據,而是受法人行所在地銀監局管轄。”一名全國性股份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
事實上,“有報備,無持牌”可說是銀行駐滬業務部門的普遍現狀。記者采訪了各類銀行共12家(含經營區域受限的城/農商行),他們均向記者反映:駐上海的同業業務、金融市場業務部門/團隊僅向總行所在地銀監局報備,相關的“資金運營中心”牌照尚在申請或準備申請。
近年來,北京、上海基于信息、資金、資源、交易對手、人才聚集輻射的巨大優勢,吸引了眾多商業銀行設立資金運營、信用卡、票據、同業等相關業務據點。一個有據可查的監管數據是,截至2017年5月末,京滬兩地共有41家專營機構(含信用卡中心、票據中心、資金運營中心、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中心、國際業務結算中心五大類)。據記者了解,如果分地域看,在滬商業銀行持牌專營機構要比北京略多一些;若分類型看,兩地持牌機構信用卡中心占大多數,資金運營中心寥寥無幾,目前僅興業、平安、南京銀行等少數幾家銀行拿到了資金運營中心牌照。
監管層將再啟動調研
上百個業務據點“一刀切”式地退并回總行,并非小事一樁。
監管層如何看待“撤與不撤”的問題呢?“其實現在4號文出來,也是一個面上的東西,各地銀監都還在學習,具體的還是要等會里決定怎么做,是和去杠桿一樣也有存量增量、過渡期呢,還是其他的。”一名不愿具名的監管人士告訴記者,“如果一棍子打死也容易產生一系列的不可控影響。”
不過,隨著金融去杠桿進入深水區,很多資金業務其實面臨收縮。“其實我們自己都不是特別樂觀。現在業務不好做,之前因為‘三三四’還停擺過一陣,利潤少而且容易踩雷。如果說遷回總行,也是為了節約成本吧。有些在上海有分行的其實也很好辦,直接在分行辦公就完事了,也沒有那么難。”一位農商行人士告訴記者。
一個動態是,銀監會城市銀行部將再啟動最新一次調研,主要考察城商行異地機構基本情況、主要風險和問題、已采取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不撤”的呼吁
受訪人士普遍表示,“4號文”出來后,確實會有部分機構有遷回總行的打算。
“當時有關方面也跟我們說過,以后肯定會清理這種不持牌的,也不知道遷回去之后業務會發展得怎么樣,可能就先試水;二是可能是沒實行事業部制,或者還沒達到持牌的要求,又不想把這些部門的人財物都放在分行去管理;三是可能不想受到法人行銀監和上海銀監的雙重監管。”
不過,大部分銀行的看法,是希望監管層酌情考慮實際情況,不要“一刀切”。他們的呼吁,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
首先,界定“未經批準”里的“批準”是一個什么形式,是否有且只有獲得“金融許可證”的形式。
“是要向上海銀監報批,還是口頭匯報對方允許就可以?又比如說我們進滬的時候向總行所在地銀監局和人行報備了行不行?我認為這也是‘批準’的一種形態。”一名受訪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說。
其次,應該回歸政策的初心,看到異地機構的積極作用。
有農商行人士結合該行實際情況告訴記者:“在小城市,我們想招個研究生都難,更別說合適的交易員或金融衍生品人才,你只有往外走,往省會城市或一線城市走。最重要的是,做資產做交易簽合同,如果不見面,我們根本不放心。異地團隊對于熟悉交易對手,并且引入先進的產品創新、風險管理理念給母行,其實是很有意義的。所有的政策,肯定都是有初心的,它肯定是為了促進銀行更加穩健發展。所以,我認為不能一下子遷回所有的異地機構,應該是以合適的方式引導他們更合規發展。”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