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左永剛
“新形勢下,銀行業資產管理業務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和復雜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環境。資管行業也將在規范化的前提下迎來新的合作契機,要依法合規經營,強化風險意識,資管業務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最終回歸資管業務‘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業務本源。”5月30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
當日,“2018金融街88號論壇春季峰會”在北京舉行,圍繞這次會議“資管新規下資管行業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潘光偉以“回歸本源資管新規重塑行業格局”為題發表了演講。
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攀升,2012-2016年管理資產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2%,其中銀行理財復合增長率高達75%。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總規模已達百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為22.2萬億元,占比約為五分之一。資管業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增強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潘光偉介紹,在業務高速增長的同時,資管業務也相應出現了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高、風險隱患較多、違法違規亂象叢生等突出問題。在資管新規出臺前,銀行業監管部門已經重點圍繞同業、理財、表外業務開展多次專項治理,初步遏制了資金“脫實向虛”現象。截至2017年底,銀行同業類理財存續規模3.25萬億元,產品余額較上年末減少3.40萬億元,降幅達51.13%;同業類理財產品占全部理財的比重為11.00%,較上年末下降了11.88個百分點。
潘光偉認為,新形勢下,銀行業資產管理業務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和復雜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環境。資管行業也將在規范化的前提下迎來新的合作契機,要依法合規經營,強化風險意識,資管業務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最終回歸資管業務“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業務本源。
第一,合規經營,回歸資管業務本源。在“穩貨幣、強監管、結構化、去杠桿”的政策背景下,銀行業要調整風險偏好,以往通過表內外規模擴張、借助通道業務實現盈利的業務模式難以為繼。要順應監管趨勢合規經營,樹立“向合規要效益”的理念,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穩妥推進產品凈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兌付,實現風險、收益由客戶承擔,做到“賣者盡責、買者自負”,按要求逐步實現資產標準化,嚴控非標投資,提高標準化債權資產和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實現理財資金長期化,吸收更多穩定、長期資金來源,降低資管業務的流動性風險,真正形成“不能違規、不敢違規、不愿違規”的合規文化,確保自身健康發展。
第二,加強投研,提升資管業務核心競爭力。資管新規強調投資標準化,對銀行資管機構的標準化資產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加強調查研究。要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對宏觀經濟、各類政策的研究優勢,提升以大類資產配置為核心的投研能力。特別是美聯儲漸進式加息趨勢已經明確,應高度重視市場風險的防范,以及其對國內銀行業的潛在影響,包括如何有效防范跨境資本流動加大對我國銀行業可能帶來的市場風險?如何有效管控有關外匯資產和頭寸的風險?如何應對匯率變化所帶來的市場風險?這些仍需要我們加強研究。二是構建全方位投研聯動體系。積極吸收海外資管機構先進的資產管理經驗,打造具有豐富海內外經驗的投資團隊,推動資管業務向專業化、國際化方向發展。發展以國際領先的銀行系資管公司為例,其資管業務的成本收入比一般都超過70%,主要投入集中在投研團隊和科技建設。但是,國內銀行對資管部門的投入普遍不足,中國多數銀行資產管理部只有幾十人。組建以研究為基礎、多個專業投資團隊并行的專業研究隊伍應是一項重要工作。三是提高產品研發定價能力。設計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持續提升產品風險計量和定價能力,減少對通道機構的依賴。四是推動資管業務專業化綜合化發展。在監管政策導向下,商業銀行對于資管子公司的布局正在提速。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可以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隔離制度,在資管業務和銀行其他主營業務之間牢固樹立防火墻,也有助于引入市場化機制,推動資管業務更加專業化運營,以及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推動公司治理機制和架構優化。今年以來,招商、華夏、北京等銀行先后發布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目前具有證券投資基金托管人資質的銀行共27家,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銀行系資管子公司。
第三,借助金融科技,積極推進跨界合作。在資管新規下,商業銀行要利用AI、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探索全新的服務內容、業務模式和銷售模式。積極利用互聯網便利的平臺化優勢,從原來標準化產品服務向社區平臺服務轉變,把靈活單元投資和多元組合相結合,為每個單一客戶提供更精確的基于目標投資組合的資產管理配置計劃。
潘光偉強調,資管新規正式發布是一個重要的開始,但未來仍然任重道遠,還需進一步統一思想和行動,銀行業要不忘初心,回歸資管業務本源,砥礪奮進,突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創造價值,全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