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歆
曾經幾乎全行業呈現的沖時點攬儲,在2018年遭遇了“最強監管”。
日前,銀保監會和央行聯合頒布攬儲新規,看似放松的存款偏離度考核背后,是更精確的監管指向和懲戒,甚至于新規從根源指出了銀行薪酬考核與沖時點攬儲的“曖昧關系”。于是,沖時點攬儲在原本火熱的年中時點,感受到了習習涼意。
“馬上到6月底了,本以為業務能繁忙起來,沒想到新規來了,目前資金的價格并沒有因為臨近年中而上漲,最新出來的6月底的銀行‘口子’也就是平時月底的價格”,身處杭州的資金掮客小順(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存款新規“一刀切”
月末、季末偏離度算法一致
6月8日,銀保監會和央行聯合發布《關于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18〕48號),與此同時,廢止2014年發布的《中國銀監會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辦發〔2014〕236號)。
“48號文”新增規定,“商業銀行應強化自律意識,培育合規文化,倡導公平競爭,抵制不當交易。商業銀行應督促員工遵守行業行為規范,恪守職業道德操守,廉潔從業,嚴禁采取不正當競爭方式,甚至欺騙、行賄、其他方面利益交換和遠期利益輸送等方式獲取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48號文”調整了存款偏離度定量考核方法:一方面簡化計算方法,將季末月份與非季末月份采用相同的指標計算標準(原計算方法對每季最后一月“本月日均存款”的可計入金額進行了限制);另一方面將監管指標值由原來的3%調整至4%。此外,新規所稱存款為一般性存款,不包含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放款項。而此前的“236號文”并未強調這一點。
值得體會的是,“48號文”注意到了違規攬儲的“源動力”,并從根源上要求商業銀行“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改進績效考評體系,加強存款的基礎性工作,強化存款日均貢獻考評”。
事實上,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雖然存貸比紅線已經取消逾兩年,但是銀行分支機構乃至員工個人的攬儲任務依舊較重,甚至于銀行的員工升遷、人員招聘、實習生轉正都可能與攬儲任務相掛鉤。可以說,薪酬和考核體系如果不改變,一線銀行員工違規攬儲的沖動就很難消除。
“存貸比監管雖然變為動態監測指標,但是在銀行依靠息差的盈利結構沒有變化的背景下,攬儲的意義仍然不言而喻”,一位股份制銀行西部地區分行有關人士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存貸比即便不再存在75%的監管上限,也不可能是無上限的,因此在目前靠息差吃飯的情況下,努力吸收存款還是必須的。”
沖時點年化貼息逾18%
掮客坦言難做但心存僥幸
在“48號文”中,“通過個人或機構等第三方資金中介吸收存款”是被嚴格禁止的行為。不過,《證券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在社交平臺甚至是新媒體平臺,仍有資金掮客活躍。上述所說的小順就是從業者之一。小順的朋友圈有且僅有“銀行口子”信息,所涉及的銀行范圍從大行、股份制銀行、區域銀行到農信社不等,有時中間還會“插播”券商的資金需求。
遇到潛在的客戶,小順會堅持問清楚對方的全名和地域,并仔細的保存好,對于小順來說,這些資源或許會借助某一次契機完成一次閉環操作。不過,小順坦言,“近期的成功率很低。”
事實上,為了應對存款偏離度考核,近年來,一部分沖時點資金通過變身‘沖日均’、‘沖月中’、‘沖月末’以及定存一定期限等方式繼續尋求與銀行‘貼息合作’。在掮客發布的尋求定存資金的“小廣告”中,所需要的資金額度通常都很高:國有大行單個分行的資金缺口往往為數十億元的規模,而股份制銀行的資金需求也是數以億元計;城商行、農商行的資金需求通常為數千萬元至數億元的規模;而一些農信社則“大小通吃”—既尋找數百萬元的個人資金,也尋找以億元為單位計算的大型企業資金。
對于《證券日報》記者故意流露出的不想沖時點,想去做定存沖量的想法,小順有些不甘心,“定存的利率低,也就信用社一年期的貼息能給到4%”,而沖時點業務雖然現在不景氣、價格低,但是“資金停留4天,差不多也有0.2%的收益(理論上折合年化收益率逾18%)”。“生意確實不好做了,不過建議你再等等看,也許月底還是會有好口子出來”,身為一名從業者,小順還是心存僥幸。
與小順的廣泛撒網不同,小蔡(化名)身為一名資金掮客如今卻喜歡守株待兔,講究“佛系收單”,朋友圈中的話題除了業務還有一些生活場景。
“今年一季度,我也到處出擊,但是二季度以來,銀行口子越來越少”,小蔡已經感覺到今年中期的短期沖量業務遠不如去年三季度末和年底好做,“一方面,監管嚴查,銀行和員工都不敢有大動作;另一方面,多起比較轟動的存款丟失的消息也讓資金方不敢輕易接單”。
《證券日報》記者也發現,長期“潛伏”的一些攬儲社交平臺今年6月份以來反常的平靜,此前的年中時點,都是口子與資金“供銷兩旺”的態勢,群內每天可能多達15條左右的信息;而今年6月上旬,每天尋找口子或資金方的信息平均不足1條。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