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志偉 見習記者 余俊毅
今年以來,“碳達峰、碳中和”在資本市場有著相當高的關注度,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綠色金融是重要的配套支撐。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在監管的指導下正積極地推動并參與綠色金融創新,以資金配置引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今年以來,銀行業已經推出了不少“碳中和”行動方案以及創新型“碳中和”概念金融產品。
先從自身做起
實踐“碳中和”銀行
在助力實現“雙碳”的過程中,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途徑,提升自身業務競爭力,以及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
近期,浙江湖州發布了全國首個《區域性“碳中和”銀行建設指南》(以下簡稱《建設指南》)與《銀行業“28·58”碳達峰與碳中和遠景規劃》(以下簡稱《遠景規劃》),為銀行業進一步踐行“碳中和”設立了標桿。
此次,湖州銀保監分局首次明確了“碳中和”銀行的定義。“碳中和”銀行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首要目標,通過公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釆取有效的碳減排措施,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及投融資“碳中和”的銀行機構。
同時,《建設指南》明確了“碳中和”銀行碳排放量計算依據。此前,銀行在碳中和的環境信息披露體系與標準方面并未完善和統一。隨著銀行業逐步地探索明確碳中和排放測算以及對氣候環境的信息披露方面的標準,我國綠色金融體系也將進一步完善。
中國投資協會咨詢委產融平臺綠創中心副主任郭海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湖州發布的《建設指南》明確了碳中和銀行碳排放量計算依據和建設規范,以及碳中和銀行的實現路徑,提出對綠色項目的碳排放量運用關于綠色信貸環境效益測算方法核算,科學開展碳盤查,動態實施碳減排,每年匡算減排成效和碳抵消成本,有助于銀行更好地將資金投向節能減排效益良好的優質綠色項目,同時推動環境信息披露體系與標準的完善改進,加快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進程。
《建設指南》還明確了“碳中和”銀行建設規范。從自身運營和金融資產的碳排放兩個維度分別確立三個范圍。明確了“碳中和”網點的建設規范。強調了“碳中和”網點建設應同時滿足綠色信貸余額占比、碳排放量等要求。同時,還明確了建設“碳中和”銀行“七單”機制。包括單列信貸規模、單設信貸審批通道、單列資金價格、單設風險管理指標、單列績效考核、單列產品服務、單列信息披露。
世界自然基金會顧問、綠色金融及低碳經濟資深顧問徐楠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地級市,浙江省湖州市率先提出區域性“碳中和”銀行建設指南,具有強烈的示范意義。我國自2015年以來相繼有了若干綠色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湖州市是其中之一。在所有試驗區中,湖州并非其中行政層級最高、覆蓋范圍最大的區域,但在探索綠色金融體系構建的深度方面,湖州堪稱突出范例。湖州的情況未必適用于全國所有地區的銀行,但積極的地方實踐本身就是綠色金融過去幾年發展的有效經驗。各地碳中和目標的達成,必然面臨不同的基礎條件和關鍵挑戰,以區域性的方式推進金融支持碳中和,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銀行業正積極探索
“碳中和”金融創新
今年以來,銀行業圍繞“碳中和”做了多種形式的創新和探索。
從產品方面來看,比如,近期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相繼發布了與“碳中和”相關的結構性存款產品。記者了解到,興業銀行的產品為短期存款產品,該產品的掛鉤標的為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債券指數,該指數以募集資金用途符合國內外主要綠色債券標準指南并具備碳減排效益,符合“碳中和”目標的公開募集債券為樣本券。中信銀行推出的類似結構性存款產品,其掛鉤標的“21國開綠債01”是獲得國際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貼標認證的“碳中和”綠色債券。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碳中和債券,比如今年國家開發銀行發行了我國首單“碳中和”專題綠色金融債券。除此之外,還有多家銀行參與或支持了碳中和債券的承銷和發行。《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25日,銀行間市場已有55只“碳中和”債券發行,發行規模合計751.90億元,其中有13只貼標“碳中和”。這些碳中和債的發行主體主要分布在公用事業(如電力)、交通運輸、采掘等行業中。
海南綠色發展國際咨詢公司董事長、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副主任王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自從‘碳中和、碳達峰’目標被提出后,全國的銀行業都在探索比較科學的碳中和概念創新金融產品。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碳中和相關債券可能走在前列,也比較符合低碳經濟的屬性。但是從后期的發展來說,各產業體系都面臨著轉型,比如一些建筑、能源行業等。這些行業在向低碳產業的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可能并不是缺少金融支持,更多的是如何將其資金的使用有效地導引到綠色銀行以及綠色評價體系和綠色監管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則需要金融機構去創新更多的金融產品。”
《遠景規劃》表示,要努力于2021年底前完成首家“碳中和”網點的建設,至2025年前打造三星級以上“碳中和”網點5家,在2028年前實現所有銀行機構自身運營的“碳達峰”,2058年前實現自身運營及投融資業務的完全“碳中和”,力爭成為全國首個實現銀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地區。
其中2021年首批試點銀行機構包括:工商銀行湖州分行、農業銀行湖州分行、中國銀行湖州市分行、興業銀行湖州分行、湖州銀行等銀行。轄內試點銀行機構計劃于2021年6月前發布“碳中和”銀行建設規劃路線圖,在2025年前所有試點機構實現自身運營的“碳達峰”,2055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財經研究中心主任陳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為區域性銀行,其金融業務實現碳中和本質上是要支撐當地實現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而不僅是銀行本身的碳中和。從遠景規劃來看,湖州區域的銀行建設更關注的是自身機構的碳中和目標。而作為排放相對較低的金融行業,這個目標實現并不困難。但是其積極行動是值得肯定的,對于地方銀行業做出了表率。從長期來看,更要關注碳中和實質性業務的開展情況,即是否通過碳中和的金融創新真正有效地支持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轉型和產業升級。”
除湖州銀行業之外,近期來還有江蘇銀行和恒豐銀行還相繼發布了助力低碳綠色金融的行動方案。4月10日江蘇銀行率先發布了全國首個“碳中和”行動方案,該行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氣候融資專項支持額度不低于2000億元,清潔能源產業支持額度不低于500億元,支持減污降碳、清潔能源、清潔交通、零碳建筑等領域重點項目,推動實現碳減排超1000萬噸。
恒豐銀行5月27日發布了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在“十四五”期間,該行計劃投放綠色金融專項支持額度不低于3000億元,其中氣候融資專項支持額度不低于2000億元,并將打造100家綠色金融特色機構。
記者還注意到,為了能進一步鼓勵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創新,5月28日,深圳銀保監局提出要探索研究綠色金融差異化監管政策,并提出將完善綠色投融資資本占用、監管考核、不良容忍度等監管政策。
進一步助力綠色金融
銀行業依然面臨挑戰
實際上,從目前我國銀行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銀行業要進一步助力綠色金融依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科研人員雷鵬認為,綠色金融存在技術復雜、周期長、政策風險高、信息不對稱等難點,因而商業銀行的綠色金融仍以傳統的項目融資和綠色信貸為主。
目前銀行的產品尚不能滿足新創立、押品不足的綠色環保企業信貸需求;同時,缺少針對“中小微弱”貸款主體的綠色發展融資產品。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認為,銀行應該探索發展轉型貸款,支持能源和工業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所需的信貸產品和服務。他建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轉型和結構調整要和金融轉型同步進行,否則企業和貸款銀行都會蒙受損失,所謂的可持續金融也就無從談起了。
中投協咨詢委產融平臺綠創中心馬燕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其實部分銀行很早就在探索并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業務了。目前有的銀行走在了前面,有的銀行面臨著業務轉型。這就要求銀行在綠色金融產品的設計、人才培訓以及業務模式上做出一些創新。
中國政法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員柴云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業需要建立起適應碳中和目標的經營方式和考核機制,比如加快綠色信貸業務結構調整,積極探索綠色業務模式創新,加大對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節能環保企業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提高綠色金融業務占比,建立綠色失信機制等。”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