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回來了,我們行全年信貸額度現在差不多放完了。”近期,上海證券報記者在江浙地區調研時,一家股份行海寧支行行長這樣說。
隨著經濟復蘇回暖,企業信貸需求回升,上半年銀行業景氣度也穩步回升,潛在不良也有改善。同時,銀行正在積極捕捉市場機會,布局類似綠色金融這樣的重點領域。
同時,在影響銀行經營的政策層面,監管部門的兩個動作尤為值得關注:一是存款定價方式調整,有利于緩解銀行息差持續收窄的壓力,利好銀行;二是現金管理新規正式實施,進一步推進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
總體而言,積極因素偏多。近期多家券商報告認為,今年銀行業績改善的確定性較高。
景氣度逐步回升
綠色金融成為“熱詞”
6月下旬,正值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季,天氣潮悶。
上午10時,綠龍新材料有限公司大門口,工人正在搬運空調,準備安裝,以改善工人的操作環境。此時的紗線車間里轟隆作響,機器滿荷運轉,以迎接不斷增長的訂單。
綠龍新材料公司位于浙江省海寧市,其主營業務之一是生產汽車內飾織物材料。去年以來,由于銷售額大幅提升,公司計劃擴大產能,需要進一步融資。
這是目前海寧當地企業的一個縮影。海寧是全國聞名的皮革城,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經編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隨著經濟復蘇轉暖,這里的中小企業信貸需求逐步回升。上述銀行支行行長說,去年底,該支行就儲備好今年的信貸項目,開年后就抓緊投放,到6月末,基本上三分之二的信貸額度已投放完畢。
盡管銀行信貸投放有節奏慣性和區域性,但多個跡象和5月持續同比新增的人民幣貸款數據顯示,信貸需求正在回升,銀行業景氣度也隨之回升,保持較快擴表速度。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一季度累計實現凈利潤6143億元,同比增加142億元,增幅為2.4%。同期,不良貸款率降至1.8%,為7個季度以來最低值,與2019年一季度持平。
目前,二季度數據尚未出爐,不過近期首個上市銀行半年度業績快報數據,已傳遞出暖意——常熟銀行上半年實現營收36.81億元、歸母凈利潤9.9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73%、15.24%,超出市場預期。該行以服務小微企業為主。
在保持傳統信貸穩定增長的同時,銀行也在尋求新的業務機會,綠色金融就是重點目標。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多家銀行將綠色金融作為重要戰略,積極為相關企業提供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銀行間市場的碳中和債已經累計發行656.2億元;全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3萬億元,同比增長24.6%,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12.3個百分點。
利率市場化改革再邁步
緩解息差收窄壓力
今年上半年,對銀行產品定價影響重大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也有新進展。
繼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后,存款市場迎來重大變化。6月21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優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確定方式,將原由存款基準利率一定倍數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為在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上一定基點確定。
據了解,隨著LPR改革的深入推進,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不斷增強。優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確定方式,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存款利率自主定價的自由度和精準度,促進行業有序競爭,推動存款利率定價市場化。
市場對此形成共識——存款定價機制向貸款定價機制看齊,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具體到業務層面,上述調整對銀行帶來至少兩重影響:一是壓低長端存款利率,降低銀行資金成本,進而推動實際貸款利率下行;二是有利于銀行管理資產負債結構,緩解息差持續收窄壓力,利好銀行盈利。
記者最近獲悉,這兩周以來,已有多家銀行按照新的定價機制,調整存款產品利率,特別是三年期定期存款年化利率不超過3.5%。
現金管理新規正式實施
進一步推進理財轉型
25萬億元規模的銀行理財市場,整改過渡期已不足半年時間,今年上半年也有重磅新規落地。
6月11日,《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發布。相比意見稿,《通知》與貨幣市場基金等同類資管產品監管標準保持一致,只是在投資集中度等個別地方略有調整。《通知》將過渡期截止時間設定為2022年底,以促進相關業務平穩過渡。
現金管理類理財,是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主打產品,與貨幣基金相似,但收益率和流動性又比貨幣基金有優勢,因此規模激增。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為7.34萬億元,占理財市場產品規模的比重為29.34%。
中信證券明明團隊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這一指標已經十分接近30%的監管紅線。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通知》發布后將帶來三重影響:一是現金管理類理財規模和收益率都將下降,吸引力減弱;二是銀行理財資產配置有一定調整,可能通過配置高收益資產,做高收益;三是促使銀行提升投資管理能力,提速凈值化轉型。
目前距離資管新規過渡期“到點”不足半年,銀行理財轉型已進入沖刺階段。據記者了解,今年上半年,各大銀行繼續穩步推進整改工作,雖然進展不一,但老產品規模都已大幅壓降。
過渡期內難“啃”的硬骨頭,則主要集中在表外資產處置上,比如復雜資本工具、產業基金、超長期非標債權等。記者獲悉,以平安銀行為代表的銀行拿出的解決策略是,問題資產全額回表,一舉解決掉歷史包袱;對于確實難以在過渡期內處置完畢的資產,也有銀行向監管部門爭取到“一行一策”政策,適當延長整改期。
目前轉型進展相對符合預期。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報告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18.28萬億元,占比73.03%,較去年同期提高23.88個百分點。
11:08 | 佛塑科技收購金力股份 戰略布局新... |
10:55 | 中廣天擇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多... |
10:55 | 重磅突破!一汽解放全自主無人駕駛... |
10:55 | 一汽解放多領域實現突破 技術創新... |
10:53 | 奇安信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3.49億元 ... |
10:52 |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AI規模應用... |
10:48 | 承載品牌向“寬”發展重任 領克900... |
10:42 | 韌性筑基激活乘數效應 伊利股份邁... |
10:39 | 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4月... |
10:38 | 致遠互聯亮相2025 IT市場年會 |
10:32 | 研判金屬價格走向 安泰科召開2025... |
10:30 | 扎根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鏈 科創板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