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亦駛入了快車道。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雙碳”目標既帶來壓力也帶來新的契機。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要求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如何在支持綠色轉型的同時,防止運動式“減碳”而形成新的信貸風險?伴隨著A股上市銀行中報“收官”,六大行也于8月底相繼披露了2021年上半年度報告,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新金融行動中,各行業務開展情況可窺一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六大行綠色信貸規模增長顯著。今年上半年,上半年六大行綠色信貸總規模已突破7萬億元,4家大行的綠色信貸規模超過萬億元。
六大行的綠色債券也呈現新面貌,各行上半年首次推出碳中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新型綠色金融債券類型,推動綠色債券整體規模擴大。
此外,六大行綜合利用信貸、債券、租賃、信托等金融工具,積極探索綠色金融的創新產品。上半年,各行發展出新型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部分已在市場形成規模。
工行綠色信貸突破2萬億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上半年六大行綠色信貸總規模已突破7萬億元,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共四家大行的綠色信貸規模超過萬億元。
具體來看,工商銀行上半年綠色信貸規模高達21544.58億元,為六大行榜首。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綠色信貸均破萬億,分別為17639萬億元和1.57萬億元。中國銀行未明確披露上半年綠色信貸詳細數據,在該行發布會上,據中國銀行行長劉金介紹,今年首次突破萬億元。
在半年報發布會上,農業銀行副行長林立介紹了“十四五”時期該行綠色金融規劃:“‘十四五’時期,農業銀行將做到三個確保,一個是確保綠色信貸增速持續高于全行信貸平均增速,一個是確保綠色信貸余額占各項貸款的比重持續上升,第三個是確保綠色直接融資和創新型業務共進能力不斷提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六大行綠色信貸的資金流向主要覆蓋了清潔能源、綠色交通項目。此外,六大行加強對“兩高”行業的投融資管控,據統計,上半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相關貸款規模占比均有下降。其中,工商銀行對鋼鐵等多個高碳行業實行“總量控制、有扶有控”的信貸政策;郵儲銀行印發風險政策與風險限額方案,加強行業限額管理,對鋼鐵、煤炭、煤電等“兩高一剩”行業進行限額管控。
建行累計綠債承銷量突破4300億
今年上半年六大行均披露了綠色債券發行情況,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亦留意到各行在進行相關數據披露時統計口徑不盡相同。
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三家銀行披露了上半年綠色債券發行情況。具體來看,上半年工商銀行的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市場排名第一,達563.95億元,主承銷規模217.28億元。中國銀行緊隨其后,上半年的發行規模為509億元,主承銷規模209億元。建設銀行發行規模為108億元。
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三家銀行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的綠色債券累計承銷情況。其中,建設銀行累計綠色債券承銷規模突出,共承銷境內外綠色債券97筆,總承銷規模超4,300億元。交通銀行累計承銷綠色債券(碳中和債)16筆,承銷金額為188億元。儲蓄銀行綠色債券承銷金額為2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綠色債券數據方面,六大行的披露口徑有一定差異。例如:建設銀行在披露“累計綠色債券承銷規模”方面,披露的是境內外承銷總和,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未明確表明該數據是否為境內承銷規模。同樣,工商銀行未明確指出“上半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是否包含境外發行部分。
2021年2月我國推出綠色債債券的子品種碳中和債券,募集用途更為集中,主要投向清潔能源、清潔交通等領域。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六大行均已承銷首批碳中和債券,工商銀行“主承銷”碳中和債券12支,承銷規模保持市場領先;交通銀行累計承銷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共16支,發行金額總計960億元,承銷金額188億元。
除了承銷碳中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創新綠色債券,各行今年還推出其他的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建設銀行披露該行承銷了14筆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類債券,承銷規模共計10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8%。
據農業銀行透露,該行將創新碳債券、碳資產抵押融資、碳資產證券化、低碳產業基金等碳金融產品。中國銀行透露,該行將計劃開發節能減排貸款、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綠色消費信貸、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券、綠色存款等專屬綠色金融產品。
防止對棕色信貸“一刀切”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如何防止運動式的減碳,防止在減碳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因為操之過急而形成新的信貸風險?
“十四五”時期,優化行業授信結構,推動煤炭開采和煤電項目授信在全部境內貸款中的余額占比逐漸下降,授信則主要投放至減排技術升級的改造、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煤電靈活性改造等,有利于減少單位產值碳排放量的項目。
管控好棕色信貸成為銀行不可忽視的問題。中國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劉金表示:“在管控棕色信貸的過程中,既要主動的前瞻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又要防止一刀切,統籌有序的去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堅決防止運動式的減碳,防止在減碳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因為操之過急而形成新的信貸風險,實現差別化和包容式的低碳轉型。”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在風險管理方面,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已將環境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農業銀行還將ESG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環境和氣候風險開始融入信貸流程。
對于如何加強環境風險系統管控,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表示:“將對相關客戶實施分類管理,密切關注企業生產及項目建設對能源消耗、碳排放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在企業評級的模型中,對環境和氣候風險進行更加充分的評估,審批流程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加強環境風險系統管控,增強客戶甄別和選擇能力,有序推進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筑牢風險底線。”
布局銀行內綠色金融頂層設計也是備受業內關注。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建、農、中三家銀行正在嘗試強化頂層設計。建設銀行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并研究制訂了建設銀行服務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對相關工作進行總體部署;農業銀行成立了綠色金融研究院,未來將從研究賦能的方面發揮作用;中國銀行成立了綠色金融行業發展規劃領導小組、綠色金融委員會,負責統籌指導和協調全集團的綠色金融工作。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