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半程已過,關于下半年宏觀經濟基本形勢的判斷成為了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連日來,多家外資銀行機構也陸續拋出了相關見解。
從現實情況來看,全球PMI進入下降周期,美國經濟數據中多個前瞻指標暗示衰退;歐洲面臨高通脹的同時,經濟增長預期不如美國,歐元匯率起伏……多種指標共同指向下,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升溫。
高通脹隱憂
通貨膨脹或正演化成為最大隱憂之一。中國經濟在上半年免于通貨膨脹困擾,但是隨著內外周期分化,這一局面或將改變。
花旗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余向榮指出,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可能正于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中見頂,中國生產恢復快于內需的現實也將使得工業品通脹趨于緩和,“我們預測,CPI通脹將從上半年1.7%翻倍到下半年3.4%,并在2023年維持在3.3%左右。”他認為,通貨膨脹勢必成為貨幣政策不可忽略的考量因素。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日前發布的全球市場展望報告預計,美聯儲到年底前將再次加息150個基點至3.25%,使利率超過美聯儲的“中性”水平2.5%。隨著美聯儲政策變得具有限制性,未來6~12個月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將大幅上升。
“通脹高企且不斷上升,加上全球央行越來越強硬,加大了經濟增長大幅放緩的可能性。”上述報告指出,與此同時,中國處于經濟周期的另一側,對財政和信貸政策轉向更為支持,有望從上半年的艱難挑戰中逐漸復蘇。
根據瑞銀資產管理近日發布的2022年全景展望年中報告《通脹——迎接挑戰》,全球增長恐慌將是2022年下半年最有可能被市場參與者定價的經濟因素。
“市場和投資者爭先恐后地重新為風險定價,尤其是在技術顛覆這一增長型領域。標準普爾500指數正式步入熊市,債券和股票開始出現20余年來的首次正相關。”瑞銀資產管理投資主管BarryGill表示,投資者目前試圖回答的主要問題是通脹壓力到底會持續多久,以及央行行長們的熱情是否會意外地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從資產配置來看,瑞銀判斷,如果通脹實現周期性放緩,各國央行轉向更溫和的方向,使全球經濟活動恢復增長,耐心的投資者或許能享受到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全球股市入場時機。
以基建穩增長
“雖然全球經濟籠罩在衰退風險的陰影中,但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至暗時刻或已過去。”余向榮表示,6月以來隨著疫情受控,供應鏈逐漸暢通,中國經濟增長正逐步回到正軌,“近期局部疫情有所反彈,但我們傾向于認為政府應急機制已經進一步完善。”
當然,目前經濟復蘇還不均衡不穩固,下半年也面臨多重挑戰。花旗方面判斷,供應端的問題現在已經基本解決,但需求端的恢復依然較為滯后。比如,5月以來,基建是推動投資改善的主力,而房地產相關指標依然疲弱,居民消費也持續不振。
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杰日前也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基建中,會更看好新基建這一題材,例如智能電網、水資源云運算、人工智能等投資方向,“我們覺得這種偏向政策穩增長、順周期的板塊,其實都有投資機會。”
站在當前的時間節點,不少機構也指出,未來在平衡經濟結構調整、降低杠桿與支持必要經濟增長的目標方面仍面臨重大挑戰,而疫情也加劇了該挑戰。穆迪預計,2022年余下時間內,政策將更加著力應對增長放緩和支持市場情緒。
下半年,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依然棘手。余向榮也指出,在家庭和企業信心較為低迷的情況下,提振終端需求可能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全球衰退風險對中國外需的壓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提振總需求是中國政策現在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
他預計,政府將會采取一系列增量政策以鞏固需求復蘇的勢頭。首先,房地產支持政策將會持續,直到銷售和投資重回正軌,政府或將更為積極地采取包括調整首付比例、下調房貸利率、放松一線城市等在內的政策舉措來進一步恢復購房者信心。其次,財政政策也會繼續發力。在近期推出的多項準財政工具以外,下半年政府需要、也會追加至少1.5萬億元的財政增量資金。資金補充的途徑包括提前下達明年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增加國企利潤上繳以及盤活存量結余資金,但發行特別國債或者修訂預算的可能性正在下降。最后,貨幣政策正從危機模式中退出,但仍將維持寬松態勢。政策操作將以穩定信貸增長而非降低利率為重點。
“我們預測,下半年人民銀行不會降低政策利率,但會降準一次以配合財政和準財政政策。”余向榮表示。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