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呂東
截至10月28日晚間,工、農、中、建、交及郵儲銀行2022年三季度業績報告已全部出爐。
作為上市銀行的中堅力量,國有六大行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在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的同時,交出了一份前三季度盈利整體增長、資產質量集體保持穩定的業績答卷。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三季報披露數據統計,2022年前三季度,國有六大行合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集團口徑,下同)突破萬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6.47%。
歸母凈利合計1.03萬億元
2022年前三季度,國有六大行營業收入普遍實現穩定增長。具體來看,除工商銀行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微降0.10%外,其余銀行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郵儲銀行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569.31億元,同比增長7.79%,增速領先。從營收規模上看,工商銀行一騎絕塵,盡管其三季度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該行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突破7000億元大關,達7113.92億元。
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有六大行凈利集體飄紅,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03萬億元,同比增長6.74%。今年前三季度,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實現歸母凈利潤均超過2000億元,分別為2658.22億元和2472.82億元。郵儲銀行實現歸母凈利潤盡管在國有六大行中最少,僅為738.49億元,但該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高達14.48%,增幅為六大行之首。
今年以來,國有六大行持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資產規模再上一層樓,均較2021年年末出現不同幅度增長。其中,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長幅度全部達到兩位數,農行以16.37%的增速位列第一。
具體來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農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居前三名。截至9月末,上述3家銀行的資產總額分別為39.55萬億元、34.30萬億元和33.83萬億元。
風險抵御能力持續增強
在凈利全面上漲的同時,今年前三季度,國有六大行持續加強資產質量管控,加大不良處置力度,資產質量整體保持穩定。
截至9月末,除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上年年末微升0.01個百分點外,其他五大行的不良貸款率均較去年年末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均遠低于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1.74%的均值。
郵儲銀行截至9月末的不良貸款率為0.83%,較去年年末微增,但是六家國有大行中最低的,資產質量持續保持行業領先。
與此同時,為應對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和疫情發展仍然存在的較多不確定性,國有六大行保持貸款撥備計提力度,以具有充足的風險抵御和損失吸收能力。三季報顯示,國有六大行中有5家銀行截至9月末的撥備覆蓋率較去年年末出現增長。其中,交行增長最快,該行撥備覆蓋率較上年年末增加15.04個百分點;郵儲銀行撥備覆蓋率達404.47%,是國有六大行中唯一撥備覆蓋率突破400%的銀行。
貸款余額合計92.05萬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國有六大行在保持自身業績穩定增長的同時,通過全面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在支持實體經濟、助力小微企業方面持續發力。
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國有六大行貸款余額(企業貸款和墊款)合計突破90萬億元大關,達92.05萬億元,較去年年末增長11.30%。其中,農行等5家銀行的貸款增速超過10%。截至9月末,工行發放貸款及墊款余額達22.30萬億元,在國有大行中遙遙領先。此外,農行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18.8萬億元,較去年年末增加2.2萬億元,增速12.9%,增量超過去年全年。
“預計全年國有大行將通過精準直達的信貸投放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貸款余額將繼續保持穩健增長勢頭,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恢復基礎。”中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在增加信貸投放支持實體經濟穩住經濟大盤過程中,要注意更加多元化資本補充,夯實信貸投放的基礎。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對資本補充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提升資本充足率尤其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在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的同時守住風險底線,實現又好又快的高質量發展。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有六大行前三季度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將在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預計未來國有大行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仍將保持增長態勢。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