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日前,九江銀行“先決定不贖回二級資本債后又改口贖回”一事,引發資本市場對中小銀行信用風險的擔憂。市場頗為關注的是,截至目前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不贖回的規模如何?2023年待贖回的規模又如何?哪些銀行贖回壓力較大?
數據顯示,從2018年7月13日至2023年1月6日,共有50只二級資本債公告不贖回,規模達324億元;2023年二級資本債待贖回規模達4007.2億元。此外,多位受訪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本充足率低、盈利與營收能力弱的城商行與農商行(行業統稱“城農商行”)二級資本債贖回壓力更大。
去年發行規模同比增48%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達9127.6億元,同比大增48%。
目前二級資本債主流發行期限為“5年+5年”,該類債券設有發行人贖回選擇權,發行人有權在債券第五年末贖回債券。商業銀行通常在第五年末贖回后再發新債,因為按監管規定,在到期前五年,該類債券計入二級資本的本金每年衰減20%,即若不提前贖回,其到期前五年補充二級資本的效果會大打折扣,但商業銀行承擔的發債成本卻不會逐年減少。
當然,能否贖回還受諸多條件約束。民生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譚逸鳴對記者表示,商業銀行贖回二級資本債需要滿足及關注三方面內容:一是銀保監會事先批準;二是發行主體收入能力具備可持續性,這要關注銀行凈利和營收增速情況;三是行使贖回權后,資本水平仍明顯高于資本充足率要求(10.5%),因此需關注資本充足率是否達標或虛高,以及不良貸款率的情況。
“商業銀行由于自身或市場因素導致二級資本債發行難度較高,補充資本受到顯著約束,階段性發不出新債的時候,尤其是在資本充足率存在一定壓力以及考慮到監管指導和約束的情形下,可能會不行使贖回權。”譚逸鳴進一步表示。
50只宣告不贖回的二級資本債發行主體中,城商行8家,涉及債券10只,合計規模104億元;農商行34家,涉及債券40只,合計規模220億元。
譚逸鳴介紹,首先,不贖回二級資本債的商業銀行,贖回日前一年的凈利潤增速和營收增速均集中于-30%至0%之間,其中凈利潤增速為負的占比為72%,營收增速為負的占比59%,盈利能力普遍較弱,資本補充能力偏弱;此外,這些銀行資本充足率多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集中在10.5%至12%之間,僅略高于監管要求10.5%的水平,短期內的資本補充壓力較大,而不良貸款比例和關注類貸款比例則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城農商行贖回壓力較大
“以前主要是農商行不行使贖回權,以后城商行不贖回二級資本債的風險可能進一步增加。因此,重新審視今年二級資本債的贖回風險非常重要。”國盛證券固收團隊首席分析師楊業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據楊業偉團隊統計,分年度來看,2023年二級資本債待贖回4007.2億元,到期規模17.5億元。而考慮2019年至2022年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較大,則2024年至2027年待贖回規模將進一步增多。分銀行類型來看,2023年待贖回的二級資本債中,國有大行待贖回2030億元,股份行待贖回1250億元,兩者合計占比為81.9%;城商行待贖回478億元,農商行待贖回239.2億元,這兩合計占比為18.1%。
整體來看,國有行和股份行的待贖回規模較大,但贖回壓力較小;而城商行和農商行待贖回規模相對較小,但贖回壓力卻不小。
楊業偉表示,商業銀行不贖回二級資本債主要是防范贖回后資本充足率不足的風險。國內非系統重要性銀行需滿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于7.5%、8.5%和10.5%。從各家銀行披露的數據來看,資本充足率距離監管紅線空間小于2.5%的城農商行合計達20家。
“從長遠來看,不提前贖回二級資本債券只是權宜之計。為實現業務穩健可持續發展,中小銀行迫切需要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加大資本補充力度。”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盡管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采取政策措施,創新資本補充工具,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但對非上市中小銀行而言,資本補充工具仍然匱乏,一般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補充二級資本,可使用的一級資本工具更是有限,這給中小銀行業務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下一步,應加快建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長效機制。一方面,銀行需要內外源相結合進行資本補充。內源性資本補充主要依靠提升盈利能力,通過利潤留存補充資本,并適當控制風險資產的增長速度。外源性資本補充需要從審慎角度出發,根據市場情況統籌運用境內外各類資本工具適當補充,比如適時通過優先股、可轉債、二級資本債等資本工具補充資本。金融管理部門要加強協調,統籌配合,繼續加強對銀行補充資本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采取必要的增信措施,支持非上市的中小銀行拓寬資本補充渠道,不斷增強資本實力和穩健發展能力。”董希淼說道。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