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方與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探討,通過設立基金的方式救助上市公司
■本報記者 張歆
A股有需,各方馳援。
“我們作為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到困境上市公司救助中來,既是職責所在,也是專業優勢所在”,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東方”)總裁鄧智毅11月1日在“2018中國金融年度論壇”上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資本市場的前景是非常好的,上市公司是中國企業中最優秀的群體,目前受到市場環境和外部因素影響,遇到困難。但是,其中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困難是暫時性的,企業也是具有救助價值的。”
鄧智毅透露,近期,中國東方與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探討,通過設立基金的方式救助上市公司。
在鄧智毅看來,“目前介入是比較好的時間窗口”,“‘政策底’已經可以看到,市場底可能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是中國東方不是短期的介入,不擔心短期的市場波動,而是將戰略性選擇新興行業等有長遠發展前景的企業進行救助。”
鄧智毅表示,“我們主要關注兩類行業:一類是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不大,與百姓消費生活相關的抗周期性行業;另一類是暫時遇到流動性困難的新興企業、科創企業”。
據了解,在參與民企風險化解過程中,中國東方堅持幾個原則:一是企業底層資產必須是真實的,基本面好,押品足夠,講故事的企業會被排除在外;二是堅持“一企一策”,對于不同的企業和行業,用投行的方法量身定制良性救助方案;三是大力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立足地方實際,研究設立相關基金。
“如果一個齒輪轉不過去,可能整個(機器)就會停擺,此時如果能及時幫助一下,就會恢復正常運轉”,鄧智毅通過齒輪的機械運動形象的描述了部分遭遇困境企業的狀態以及金融機構所能發揮的作用。
據了解,中國東方積極探索通過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方式,緩解部分企業的短期流動性困境,目前已落地44億元。
此外,作為擁有充分監管經驗和機構運作經驗的金融從業者,鄧智毅對于目前復雜的經濟形勢帶給銀行業不良資產結構的變化,也有著深入的看法。
鄧智毅認為,主要有三個變化:一是不良資產分布的行業由分散轉向集中,如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的不良貸款一直處于較高水平。當前,房地產領域的不良資產同樣值得關注。如上半年,個別國有大行房地產貸款不良貸款率明顯增高,占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接近9%;二是不良資產的分布區域從東南沿海向內陸轉移;三是銀行關注類貸款遷徙為不良貸款的壓力陡增。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96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86%;關注類貸款3.42萬億元,占比3.24%。按通常20%-40%的不良轉換率,這個數字可能不會太小。
“中長期看,未來3年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可能穩中有升。這是宏觀方面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以及微觀方面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滯后和強監管下隱性不良資產的陽光化,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鄧智毅判斷。
為了應對不良資產的結構變化,AMC公司也在進行創新轉型。中國東方近年的創新實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從行業角度,共建不良資產行業生態圈,中國東方積極參與籌建或參股地方AMC,共享處置優勢,共構業務新模式,綜合運用債務重組、資產重組、并購重組、債轉股等多種手段,幫助問題企業化解風險,防范個體風險升級演化為區域性金融風險。
二是從模式角度,傳統的“三打”處置模式,即“打折、打包、打官司”,已無法完全適應新時期的市場需求,亟需轉型升級為“三重模式”,即通過“重組、重整、重構”,實現企業重生。
三是從技術角度,包括互聯網+不良資產、基金化、債+股、多金融工具協同等處置技術創新。
此外,對于今年以來不良資產的量、價走勢,中國東方對數據初步統計分析發現,今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推介的資產包470余個,本金合計2944億元,同比增長73%,中國東方參與并盡調2100億元,已成交項目的平均對價占比47.8%。三季度收到的公開市場信息推介包359個,本金合計2207.6億元,中國東方參與盡調1746.3億元,已成交項目的平均對價為40.2%。總體看,金融不良資產包市場呈現量升價跌趨勢,且流拍率顯著增加。
鄧智毅表示,“這說明市場主體逐漸回歸理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金融機構受多重因素影響,不良資產持續增長,以及自身處置難度加大,出貨更加果決;另一方面是資產管理公司前期收購成本及二次不良風險隱現帶來的經營壓力,接盤更加謹慎。”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