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劉筱攸
理財公司最新“畫像”來了!
近日,多家銀行理財公司陸續披露了2022年上半年理財業務報告,部分上市銀行在半年報中同時公布了旗下理財公司的同期業績。根據各類數據梳理發現,經歷了上半年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部分國有大行理財公司的產品存續規模明顯“縮水”,而一些股份行、城商行理財公司的產品存續規模反而大幅增長。另外,多數已披露業績信息的理財公司實現了凈利潤正增長。
半年度已過,理財行業的規模變化也開始鮮明顯現。證券時報記者多方了解到,進入7月后,來自國有大行、股份行的9家理財公司產品規模悉數上升,當月即“回血”約1.4萬億元,環比增幅擴大,部分公司的單月增幅創出年內新高。
9家公司回血過萬億
上半年,市場行情跌宕起伏,各類金融產品難以維系以往的規模高增速,能實現“穩健擴容”實屬不易。
根據各資管行業的最新存續規模數據對比,銀行理財持續居于首位,但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僅為29.15萬億元,而去年末已是29萬億元,可見增速明顯放緩。
另據信托業協會、基金業協會、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末,信托規模為20.16萬億元;截至6月末,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26.79萬億元;7月末,私募管理規模為20.39萬億元,券商資管管理規模為7.36萬億元;截至2021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23.23萬億元。
當下,銀行理財上半年不溫不火的局面已然發生改變——6月末時點一過,資金回流的行業慣例快速顯效。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獲悉,9家主要理財公司(含“工農中建交”五大行旗下理財公司,以及招銀、信銀、光大、興銀等4家股份行理財公司)的管理規模(僅以子公司管理口徑計)悉數上升,單月環比增幅均較之前擴大,部分公司的單月增量甚至超出此前數月的總量,增幅創今年以來新高。
證券時報記者綜合可信渠道統計,今年7月,上述9家理財公司的管理規模共計增長約1.4萬億元。具體來看,有3家理財公司規模增長2000億元以上,其中某大行理財公司增長最多,達到近3000億元;另有3家公司的規模增長在1000億元以上,平均增量為1500億元??梢哉f,下半年銀行理財開局形勢良好。
另據2022年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數據,銀行理財上半年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72億元;截至6月末,投資者數量達9145.40萬個,較去年末的8130萬個增逾千萬個。
信銀理財異軍突起
近日陸續披露理財業務半年報或跟隨母行披露業績數據的理財公司已有10家,包括8家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旗下的理財公司,以及2家合資理財公司。其中,有6家理財公司的存續規模較年初增長超10%。
具體來看,信銀理財、中郵理財、南銀理財、杭銀理財、徽銀理財、招銀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等7家理財公司的產品存續余額較上年末實現增長;工銀理財、農銀理財2家國有行理財公司的產品存續規模則較年初有所萎縮。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招銀理財管理的理財產品規模暫坐行業“頭把交椅”,6月末余額達2.88萬億元,但增速有所放緩,半年僅微增3.74%。另一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信銀理財成為行業的一大“黑馬”,上半年產品存續規模首次突破萬億,達1.14萬億元,較去年末大增39.45%。
中郵理財可謂行業的另一匹“黑馬”。作為國有大行旗下理財公司,中郵理財今年上半年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一路追趕同行,截至6月末已達8460.9億元,較去年末增長1907.84億元,增幅達29.11%。
同樣來自國有行旗下的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上半年產品存續規模則均有所下降。其中,工銀理財6月末規模為1.82萬億元,較去年末減少1981.13億元,降幅9.8%;農銀理財6月末規模為1.68萬億元,較去年末減少1416.26億元,降幅7.77%。
此外,作為城商行理財公司的南銀理財、杭銀理財和徽銀理財,今年上半年產品存續規模增幅均超過10%,分別較年初增長16.14%、15.71%和12%,6月末規模分別為3798.89億元、3549.07億元和2409.42億元。
從各大理財公司的資產配置來看,雖然多數公司產品布局仍以固收類產品作為主流,但一個鮮明的特點是,理財公司權益資產的投資比例均實現增長。相較于去年末,權益類投資力度正在加大,混合類產品的布局也有所增長。
具體來看,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信銀理財、中郵理財、南銀理財、徽銀理財等公司存續的固收類理財產品余額占比分別為90.34%、88.07%、96.86%、89.12%、98.6%、99.08%,另外中郵理財、農銀理財的混合類產品占比均超10%。
根據披露的穿透后資產類型配置信息,截至6月末,農銀理財、中郵理財、信銀理財、南銀理財等公司權益類資產投資余額均超過100億元。此外,包括農銀理財、中郵理財在內的多數理財公司權益類資產投資余額占比較去年末均有所增長。
貝萊德建信重倉權益類
目前披露理財業務半年報的還有兩家合資理財公司,相較于其他銀行系理財公司,合資理財公司的產品存續規模顯得較為“迷你”。
今年1月,施羅德交銀理財作為又一家開業的合資理財公司,正式進入市場。根據披露信息,施羅德交銀理財最新存續余額已超過貝萊德建信理財,達34.1億元。貝萊德建信理財發展勢頭也并不差,該公司上半年存續余額較年初增長15.05%,達30.1億元。
按投資性質來劃分“貨架”,貝萊德建信理財的權益類產品可謂占據了絕對份額,余額為28.48億元,占比高達94.61%;混合類產品約為1.62億元,占比5.39%。目前,貝萊德建信已上線了固收類產品“貝裕”,這只產品是在7月份發行的,一期募集金額達到25.45億元。
理財資金投資方面,截至6月末,穿透后貝萊德建信的理財資金絕大比重投向了權益類資產,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高達91.25%;投向現金及銀行存款、債券資產的理財資金則分別占比5.16%、3.59%。
再來看施羅德交銀理財。截至6月末,該公司的“貨架”與絕大部分理財公司一樣具有共性,固收類理財產品“唱主角”,余額約為33.83億元,占比高達99.2%;混合類產品余額約為2745萬元,占比僅為0.8%。
理財資金持倉方面,施羅德交銀理財的資產持倉并沒有披露具體的品種。截至6月末,該公司穿透后的固收類資產占比為96.4%;權益類資產、其他類資產(包括公募基金、代客境外理財投資QDII)分別占比1.1%、2.5%。
若從穿透前來看,施羅德交銀的理財資金大量投向了由私募基金、資管產品和協議委外構成的資產管理產品類資產,穿透前這部分占比高達92%。
杭銀理財凈利勁增兩倍
除了最新存續規模普遍擴大,多數公司業績大增,也是理財公司最新“畫像”的又一重要特征。
截至8月24日,隨著母行發布半年報,招銀理財、中郵理財、平安理財、杭銀理財和南銀理財的上半年“成績單”均浮出水面。這5家公司中,有4家凈利潤同比增長超30%,其中一家增幅甚至高達212.7%。
招銀理財仍屬賺錢能力最強的理財公司之一。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達31.86億元,凈利潤多達20.66億元,居于上述5家公司之首。值得一提的是,招銀理財業績增速同樣不俗,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5.5%、32.69%。
城商行理財公司——杭銀理財業績表現同樣不俗。今年上半年,杭銀理財實現營收10.44億元,同比增長194.08%;實現凈利潤7.41億元,同比增長212.66%。另外,南銀理財和中郵理財的凈利潤增幅均超過50%,上半年凈利潤分別為4.24億元、6.7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1.97%、50.11%。
對比來看,當然也有表現稍遜者。今年上半年,平安理財實現凈利潤3.9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8.2億元下降約52.2%,落后于杭銀理財和南銀理財。
不過,平安銀行及平安理財合并口徑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達9472.7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6%。若繼續保持此增速,今年末平安銀行集團口徑的非保本理財有望突破萬億元。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