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冰
近日,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馬上消費)正式上線“馬上綠洲”公益項目,推出個人碳賬戶,系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首家。
多位受訪者認為,個人碳賬戶是針對個人和家庭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鼓勵等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該形式有利于提高全民綠色低碳消費意識,并通過金融手段推進綠色低碳生活消費方式。
馬上消費推出個人碳賬戶
據悉,“馬上綠洲”公益項目將為其平臺用戶建立個人碳賬戶,用戶在平臺上無紙化操作等綠色低碳行為均可獲得碳積分獎勵,碳積分會自動存入碳賬戶。
記者注意到,與此前一些金融機構推出的個人碳賬戶玩法不同。馬上消費推出個人碳賬戶項目是純線上服務,用戶需下載馬上消費的安逸花APP,在平臺上無紙化操作。
記者在安逸花APP上實測發現,用戶首次訪問“馬上綠洲”,會獲得一棵待澆灌的小樹并開通個人碳賬戶。同時,“馬上綠洲”還設置了“綠洲任務”,用戶訪問碳百科知識庫、“智慧養雞場”、助農商品和鄉村振興視頻,也能獲得碳積分。
馬上消費董事長趙國慶表示,每一個用戶在“馬上綠洲”都有一個碳賬本,清楚地記錄了其什么時候賺取了碳積分,通過哪些方式賺取的碳積分,以及形成的碳減排量達到多少等信息。憑借碳積分,用戶可在安逸花App商城換取鄉村振興產品,間接助力鄉村振興。
“從已經公布的信息來看,馬上消費此次個人碳賬戶項目不同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主要從單車出行等場景出發,其打造的‘馬上綠洲’更偏向公益及助農性質,目的在于培育其綠色消費習慣,將低碳發展理念與金融業務綁定,把低碳元素融入自身生態圈建設,增強用戶黏性。”億歐智庫金融研究經理李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個人碳賬戶的本質是一種普惠機制,并非是要利用個人碳賬戶達到直接減排,而是為個人的綠色行為來提供獎勵,這也是個人碳賬戶的最大優點,即從消費端減少碳排放,而不是在生產端對碳排放進行管控。”
機構積極布局“碳賬戶”
事實上,碳賬戶包含碳排放數據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級評價,是一套完整的碳減排支持體系。此前,企業碳賬戶經常見諸報端,而談到個人碳賬戶,大眾反而有些陌生。
經記者梳理,從個人碳賬戶的發展歷程來看,螞蟻集團在2016年建立個人碳賬戶平臺即支付寶的“螞蟻森林”其屬性更多體現為帶動公眾低碳減排的公益項目。從銀行端來看,據零壹智庫統計數據,目前已有數十家商業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
比如2022年4月份,中信銀行宣布“中信碳賬戶”正式上線;2022年9月份桂林銀行上線“G+低碳達人”個人碳賬戶平臺,創新打造廣西首個個人碳賬戶;日照銀行也在中小銀行尋“碳”路徑上做出了嘗試,該行在2022年1月上線了山東省首個“金融+”場景綜合化“個人碳賬戶”平臺。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表示,“盡管不同主體推出的個人碳賬戶形態各異,但大都基于類似的產品邏輯,根據用戶多樣化的碳減排行為形成碳積分,并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
對于金融機構在個人碳賬戶領域的發展情況及趨勢。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金融機構面向個人低碳行為量化目前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個人碳賬戶’的設立,無論從社會公眾角度還是持牌金融機構角度均有重要意義。”可預見的是,未來隨著金融機構在“個人碳賬戶”方面的探索逐漸深入,碳積分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
蘇筱芮進一步指出,個人碳賬戶的普及發展過程仍任重道遠。但培養居民消費端的減碳習慣不可忽視,終端消費者的減碳行為最終會傳導到生產端和服務端,從而倒逼供給側在技術、能源、材料和服務上轉型升級、節能降碳,間接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梢灶A見,個人碳賬戶作為居民個體的“綠色賬本”,有可能成為“雙碳”時代里居民日常生活新的基礎設施,以及大眾參與碳減排的重要載體。
(編輯 張偉 孫倩)
18:03 | 國聯水產2024年實現營收34.09億元 ... |
18:03 | 人社部:擬制定提前領取個人養老金... |
18:01 | 美的樓宇科技以全鏈路打造iBUILDIN... |
18:00 | 大名城2024年營收41.71億元 地產... |
17:59 | 劍橋科技提交赴港上市申請 “A+H”... |
17:59 | 去年股價累計漲幅超56%!江蘇銀行... |
17:58 | 博俊科技一季度營收凈利雙增長 持... |
17:58 | 綠地控股2024年營收2406.4億元 |
17:58 | 旭光電子積極構建全方位電力業務體... |
17:57 | 海默科技2024年核心業務穩健經營 ... |
17:54 | *ST陽光披露2025年一季報 “保營收... |
17:45 | 一季度裝機規模不斷提升 立新能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