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諸多負面因素沖擊下,保險股持續探底。
近日,在新冠變種奧密克戎的影響下,保險板塊再次下挫,疊加今年以來的跌幅,截至12月5日,保險板塊(申萬二級行業分類)年內的跌幅突破40%,跌幅刷新該板塊自2011年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31.17%)。受保險板塊持續下挫,A股五大保險股年內總市值合計縮水1.2萬億元,其中,中國平安的總市值年內縮水6945億元,成為A股市值縮水最多的個股。
無論是“深套”其中的投資者,還是欲抄底的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保險股何時才能觸底反彈,是堅守還是割肉?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目前無論是保險業內人士,還是第三方研究機構,都暫無定論。不過,從最新經營數據來看,目前保險板塊的負債端與資產端,并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觸底反彈信號,在不少險企人士和研究機構看來,保險業基本面要出現逆轉仍需時日。
保費端持續萎靡不振
保費是保險業發展的源泉,是觀察行業增長情況的最重要指標。
不過最新的保費表現并不樂觀。從占五大上市險企保費規模近八成的壽險業務來看,10月份,平安人壽、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太保壽險、人保壽險的壽險保費收入環比增速分別為-15.4%、-56%、-39%、-34%、17%,同比增速分別為-5.94%、-4.0%、0.3%、-6.2%、56.7%。整體來看,上市險企壽險業務,無論是同比增速,還是環比增速,均未出現明顯向好,且環比有惡化跡象。
“今年行業確實很難,一方面是監管很嚴,另一方面是業務很難做,銷售保險越來越困難,爆款產品變少,代理人展業困難且大量流失,公司大幅壓縮各類經費,甚至廣告投入也變少了。”北京西城區某上市險企分公司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對于市場一線人員面臨的諸多困境,上市險企管理層人士也有深刻的認識。如,中國人壽總裁蘇恒軒前不久表示,在疫情影響下,居民對長期大額支出,以及非必要、必需品方面的開支更加謹慎,壽險業面臨不小壓力。同樣,新華保險副總裁李源也表示,疫情反復無常,特別是對壽險個險渠道沖擊最大,監管部門也對強監管、嚴監管提出了更嚴厲要求。
除疫情外,保險業作為強周期性行業,宏觀經濟增速下行會從需求端等多方面影響行業保費增速。人保壽險副總裁王文等險企高管此前就提到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對壽險業形成了負面影響。
整體看,今年壽險業的發展情況既受到了疫情反復、宏觀經濟下行、嚴監管這些外因的影響,也受險企主動轉型等內因的影響。內外因共振,加速了行業痼疾暴露。正如上述險企市場部相關負責人所說,“疫情讓原本就存在的問題集中暴露出來了。”
壽險業有哪些痼疾?在業內人士看來,壽險業當下最突出的問題是供需錯配。太平人壽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嚴智康認為,一是,目前行業存在業務員專業程度與客戶需求不匹配的突出矛盾,不同層級的客群對保險的認知存在差異,客戶訴求更多元,但業務員的素質無法匹配客戶差異化需求。二是,產品方面,需求和供給不匹配的矛盾不斷凸顯,從存量來看,市場上產品數量較多但同質化嚴重,從增量來看,客戶需求走向多元化,但供給相對單一。三是,行業已經發展到新的階段,“跑馬圈地”已成為過去式。市場環境的變化、監管政策的調整、行業經營主體的改革動向,都對機構的布局和發展思路提出了新的命題。
目前,針對上述這些問題,上市險企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有的險企加速推進壽險改革,有的則加速代理人“清虛”。不過,這些改革要體現在業績中可能還需時日。如,中國平安執行董事兼聯席CEO陳心穎在年中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我們改革4個渠道、3個產品,這是向深度改革,初步認為至少需要3年時間。”
一般而言,股價會對上市公司的部分利好有提前反應,不過,從目前保險板塊的走勢來看,市場似乎仍在等待改革成果的顯現。開源證券、東吳證券等多家機構近期發布的研報也指出,壽險業改善成果的顯現仍需時日,支撐該觀點的核心邏輯主要有四點:一是疫情反復對作為可選消費品的保險需求持續壓制;二是普惠保險快速普及對商業保險存在替代與擠出;三是險企渠道轉型與代理人升級進程緩慢;四是受制于壽險產品供需嚴重錯配等因素,行業短期內保費缺乏改善動能。
除壽險業之外,產險業也面臨著諸多考驗。從產險來看,A股五大上市險企中,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10月的保費同比分別增長3.27%、0.27%、1.79%,環比分別增長-24.83%、-12.45%、-17.13%。整體來看,去年10月為車險綜改政策正式落地的首月,基數較低,故今年10月單月上市險企保費同比均由負轉正,實現正增長,不過環比增速依然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就產險業發展趨勢,東吳證券分析師胡翔認為,“車險綜改屆滿一年,保費增速拐點出現,從中長期看,綜改后規模效應得到驗證,龍頭險企將進一步強化規模、渠道、品牌優勢;但短期內監管仍未放松,疊加芯片短缺抑制車險需求,保費仍面臨一定壓力。”
投資端同樣承壓
保費與投資“雙輪驅動”是險企取得良好業績的必要條件,兩者不可偏廢。今年以來,保險公司的投資端同樣壓力重重。
目前,上市險企以及行業頭部險企在資產配置格局均為“固收為主、權益為輔”。這一格局下,險資的投資收益主要受利率走勢、權益市場波動的影響。不過,疫情之后,國內利率水平持續在低位震蕩,權益市場波動加劇,這都給險企投資端帶來較大壓力。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會長、泰康保險集團首席投資官、泰康資產CEO段國圣近日表示,今年以來,投資環境面臨諸多新形勢,增加了險資運用的難度。一是,固定收益市場面方面,利率低位震蕩、超長期債券供給不足,同時,信用風險加劇、合意資產供給不足;二是,權益市場方面,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周期性波動弱化,不同行業極致分化可能成為常態,傳統高估值體系面臨沖擊,轉型階段需重視新興產業,但面臨更大難度和挑戰。
險資投資端不僅今年承壓,2022年仍有可能繼續承壓,這需要投資者注意。人保資產黨委委員、副總裁黃本堯近日在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召開的“2021年四季度保險資金運用形勢分析會”上表示,展望2022年,受外部環境、人口債務約束、經濟轉型影響,預期后疫情時代利率仍有下行空間,險資固收投資仍面臨嚴峻挑戰,需著力提高利率走勢研判、債券交易、類固收優質資產獲取、信用價值挖掘和風險管理能力,穩固投資收益。
總體來看,無論是保費端,還是投資端,保險板塊要走出下行的“泥潭”,還需假以時日。在蘇恒軒等險企管理層人士看來,目前行業長期發展前景仍舊廣闊,但遇到了“短期困難”。
至于“短期困難”持續多久,不同研究機構的觀點各異。如,有券商機構預計,在保費端,明年壽險業新業務價值的下行趨勢可能會出現一定修復;在投資端,明年長端利率進一步大幅下滑的空間較小,對凈投資收益率形成支撐,且房地產風險逐漸緩解,權益市場也存在結構性機會。不過,也有機構認為,保險業何時觸底反彈或出現轉機,仍需要進一步觀察。
(編輯 崔漫 才山丹)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