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自今年3月4日正式發布至今已逾半年。
這期間,各地銀保監局等部門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推出相關產品、提升服務水平,積極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
從保險業來看,如今越來越多的惠民保已將新市民納入保障范圍。這是保險業更好服務新市民的重要體現之一。不過,業內人士也提出,目前通過保險工具來化解風險的新市民整體上還較少,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保險消費能力相對較弱。但也正因為此,新市民保險更要講究針對性、普惠性。
“監管+企業”聯動發力
《通知》定義,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3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目前我國新市民約有3億人。
為了貫徹《通知》要求,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各地銀保監局以及各大保險機構等積極行動。例如,9月15日至10月15日被確定為深圳市“新市民金融服務宣傳月”。而在此之前,深圳銀保監局和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實施細則》,細化出37項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具體舉措。
據了解,北京市銀行業協會和北京保險行業協會目前已分別與北京家政服務協會、北京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北京市快遞協會建立聯系機制,搭建三個對接平臺,設計并提供新市民專屬化的金融服務。
此外,人保健康深圳分公司面向快遞騎手家屬、建設工人等重點人群,推出一攬子保險保障方案,健康保障方案包含意外、重疾、身故等保險責任;又例如中國平安針對新市民融資條件受限等痛點,持續豐富“產品+”的內涵和外延,平安產險針對新市民群體流動性強、就業靈活,特別設計了“心安·務工意外險”系列產品,平安壽險則推出了“心安·百萬醫療險”,為新市民提供“醫療費用支付+就醫服務”一體化醫療解決方案。而就在不久前,人保財險雄安分公司新市民保險服務中心于9月17日正式啟用,為雄安新市民提供八大專屬暖心服務。
惠民保惠及新市民
惠民保作為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此前主要面向各城市的基本醫保參保群體開放,但今年陸續有多個惠民保將新市民納入了承保范圍。
例如,2022版“滬惠保”面向在抗擊疫情中貢獻突出的物流配送、外賣快遞等行業,以“企業對接、個人自愿”為原則將新市民納入承保范圍。
浙江銀保監局指導保險機構積極創新保險服務模式,將惠民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拓展至新市民群體,如杭州“西湖益聯保”新市民投保占比已超20%。
據眾托幫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17個惠民保項目支持新市民人群參保,初步估計新市民人群參保數量超過3000萬人。眾托幫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龍格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今年,越來越多“惠民保”開始將新市民納入承保范圍,這既擴大了惠民保的參保人群,又改善了“風險池”人群分布,進一步增強了普惠性和規模效應,同時,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新市民醫療保障不足的問題。
龍格認為,擴大保障人群是惠民保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拓展新市民參加惠民保,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參保率,另一方面為保險惠及新市民做出了示范。“可以預見,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惠民保將新市民人群納入投保范圍。”龍格表示。
水滴公司普惠保險部副總經理趙亞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不同城市對新市民的定義不盡相同,惠民保是否向新市民群體開放,一方面要考慮是否為勞務流入型城市及流入人口的特點,并針對這些特點定制化設計產品;另一方面要考慮項目所在城市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結算的便利性,如果不支持異地就醫醫保實時結算,在服務效果上就可能大打折扣。
提升產品普惠性便利性
《通知》發布以來,保險業服務新市民取得積極成效,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在產品設計還是服務方面,服務新市民,保險業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趙亞鵬認為,目前市場上針對新市民的產品主要是圍繞養老、誤工損失、意外傷害、健康保障等方面的保障需求來設計的,與面向一般人群的保險相比,這類保險責任設計更有針對性,繳費方式更靈活,推廣銷售更精準,為新市民群體提供了很好的補充保障。但同時需要關注的是,針對新市民群體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仍有待豐富,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新市民在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保障力度的進一步加強,會釋放出更多的保障需求,保險服務也需要持續深化和迭代。
他同時表示,要推動保險更好服務新市民,一是產品和服務要更“接地氣”,在產品設計上降低投保門檻,提升保障范圍,定價普惠,提高性價比;同時,提升保險條款的通俗化和投保/理賠流程的簡便化,優化客戶體驗。二是要推進政府、險企以及互聯網平臺等多方合作。三是要提高保險科技應用。新市民群體就業靈活,具有更強的潛在流動性,這對保險產品的風險控制、跨地域服務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充分運用大數據、AI等保險科技,讓數據多跑路、客戶少跑腿。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