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保險業持續保持穩健增長態勢。5月25日,國家金監總局公布的前4月保險業經營數據顯示,2023年前4月,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2.3萬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財產險實現原保費收入4658億元,人身險實現原保費收入1.84萬億元。從賠付看,前4月,保險業原保險賠付支出6237億元,同比增長12.98%。
正如所列數據,2023年的保險業正在逐漸向好發展。人身險開啟回暖復蘇模式,財險延續高景氣度。在即將進入2023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個月,保險業也在加速沖刺上半年的經營業績。
繼“A智慧保”上期“周評”聚焦2023年一季度人身險經營成績,深度解析人身險發展后,5月29日,“A智慧保”繼續從數據出發,將視線集中于保險業的另一大板塊——財險,試圖從數據中分析2023年以來財險板塊發展中透露的喜與憂。
談及財產險業的發展,其實自2020年9月開始實施車險綜改后,受車險保費下滑影響,財產險經歷了一波發展震蕩期,在經過兩年多的適應后,當下的財產險已慢慢復蘇,回歸穩健增長狀態。尤其是在人身險經歷深度轉型的過程中,財產險更是成為拉動保險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5.910,0.00,0.00%)。
據國家金監總局披露的數據來看,2023年1-4月,財產險實現原保費收入4658億元,同比增長10.8%,在整個保險業中占比20.22%,較2022年同期提升了0.18個百分點。
財產險公司方面,2023年前4月實現原保費收入5899億元,同比增長10.33%。其中,機動車輛保險業務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2765億元,同比增長6.2%;責任險實現保費收入509億元,同比增長14.64%;農業保險實現原保費收入517億元,同比增長29.57%;健康險實現原保費收入1069億元,同比增長14.95%;意外險實現原保費收入173億元,同比下降18.78%,成為披露險種中保費同比增速唯一下降的險種。
整體上保費的穩健上漲,反映出當下財險業平穩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從險種看,非車險已趕超車險市場份額的現狀,恰是財險業務結構取得了明顯改善的印證。而且,財險不僅保費實現了穩健增長,在經濟補償方面,亦充分發揮了財險的保障作用。數據顯示,2023年前4月,財產險公司賠款支出達3082億元,同比增長14.27%。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非車險中,農險持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從最新數據來看,農險已超過責任險保費規模,暫居“非車”第二大險種席位。其實,從2022年末的數據看,彼時財產險公司經營的農險保費收入已超責任險,前者年度累計保費收入為1219億元,后者為1148億元。
此前,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聯合平安財險共同編制的《科技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2022)》就曾預測,以國際經驗法測算,農險保費規模將于2025年超過1600億元,在產險業務中的占比逐步提高,成為財產險公司的第二大非車險險種。
當然,農險的快速增長與當下國家大力推動“三農”經濟發展不無關系。可以預見,隨著政策持續推進農險“擴面、增品、提標”,提高農險保障水平,加強農業保險信息共享,農險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
從微觀層面看,財產險業的平穩發展,亦需要財產險公司保持較好的經營能力。那么,當財險業整體保費穩健增長時,財產險公司的經營情況幾何?或許,這可從日前各家財險公司披露的2023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窺見。
據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財險公司凈利潤為169.93億元,同比增長約6%。在納入統計的83家財險公司中,有57家公司實現盈利,但仍有26家險企處于虧損中,且多是中小險企。
具體來看,在57家盈利的財險公司中,有15家公司凈利潤超過1億元;14家公司與上年同期相比扭虧為盈。而凈利潤排名前十的財產險公司,其凈利潤總和占83家財險公司凈利潤總和的96.82%。如此來看,頭部及第二梯隊險企依舊是盈利的主力。
需要指出的是,財險“老三家”的優勢地位更加明顯。先從市場份額看,2023年一季度,財險“老三家”市場占比合計約65%。其中,人保財險保險業務收入1680億元,同比增長10.2%,市場份額約36%;平安產險保險業務收入770億元,同比增長5.4%,市場份額約16.5%;太保產險保險業務收入578億元,同比增長16.7%,市場份額約12.4%。
再看凈利潤方面,2023年一季度,人保財險實現凈利潤98.2億元,位居盈利榜首位,緊跟其后的平安財險實現凈利潤23.15億元,太保產險實現凈利潤14.54億元。總體來看,財險“老三家”的凈利潤就已經占到整個財險行業的79.97%。
可見,在激烈的財險市場競爭下,中小險企的生存處境依舊“壓力山大”。數據也顯示,上述一季度凈利潤虧損榜中,中小型險企占據主導,后續面對巨頭們的擠壓,如何在競爭加劇的市場中突圍,仍然需要不斷探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一季度,外資財險實現了較好的發展,保費收入96.1億元,同比增長12.88%。其中,22家外資產險公司中,凈利潤虧損的僅有5家,占比為22.73%,低于中資公司。
拉長維度看2023年財險業的發展走勢,作為行業的基本盤,車險業務正在經歷的“二次綜改”或成為核心變量之一。
行業所稱的車險“二次綜改”,即2022年12月30日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等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的浮動范圍由0.65-1.35擴大至0.5-1.5,進一步擴大了財險公司的定價自主權,各地因地制宜實施,執行時間原則上不晚于2023年6月1日。
據悉,在4月底時,已經有14個車險經營情況良好、發展比較穩健的監管轄區作為第一批開始上線。5月27日,上海、廣州等多個地區作為第二批統一上線商業車險新版費率標準。
逐步放開的定價權,將為車險市場帶來新一輪的變化,這個被人們稱之為“二次綜改”的政策將對車險保費和精細化定價產生深度影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給予財產險公司更多定價自主權的同時,對于中小險企而言,潛在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加深。信達證券(14.620,0.00,0.00%)表示,隨著車險二次綜改的正式開啟,范圍擴大后的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有望在全國各地區逐步開展試點,頭部財險機構有望憑借更加強大的定價體系與運營能力,通過費率和風險匹配承接更多優質業務,用以支持承保利潤的提升。
事實上,作為財險中競爭更加激勵的領域,車險領域的“馬太效應”一直在不斷強化。以2023年一季度為例,人保財險車險保費收入679.33億元,同比增長6.5%;平安產險車險保費收入500.25億元,同比增長6.2%;太保產險車險保費收入258.97億元,同比增長6%。財險“老三家”的車險保費收入合計1438.55億元,占整個車險市場的68.93%。
除了面對傳統財險巨頭帶來的壓力外,中小經營主體還面臨著新賽道上攪局者的出現,如日前比亞迪(252.200,0.00,0.00%)全資收購易安財險獲批且正式更名一事,就預示著作為新能源車企巨頭,比亞迪有意借助這張財險牌照在新能源車領域大展拳腳。
從發力非車險路徑來看,未來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健康險等綜合成本率的居高不下,對于中小險企來說面臨一定挑戰。以曾經紅極一時的信保業務為例,據“A智慧保”獲取的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財險公司經營的信用保險賠款支出為33.23億元,同比增長110.16%。
此外,有行業資深人士也結合2023年一季度中小險企的虧損情況分析稱,虧損機構中,不少公司以經營非車業務為主,這折射出中小險企在非車險轉型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強化風控能力。
可見,如此競爭格局之下,中小險企加速高質量轉型,找準差異化經營路線、提升業務品質已是迫在眉睫。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