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見習記者 楊笑寒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依法注銷了深圳市吉安福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市吉安福保險代理”)的《保險中介許可證》,這是年內第18家被注銷許可證的保險中介機構(以下簡稱“保險中介機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保險中介機構頻頻“離場”與行業競爭加劇、保險產品銷售難度增加、監管趨嚴等因素有關。
18家保險機構被注銷許可證
保險中介機構是專門從事保險業務咨詢與銷售、價值衡量與評估、定損與理算等中介服務活動,并從中獲取傭金或手續費的機構,包括保險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保險銷售公司與保險公估公司。
近幾年,隨著保險業保費增速趨緩,保險中介機構的數量呈下行趨勢。監管部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的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法人一共2555家,較2023年12月末減少11家,較2021年末減少55家。
從今年來看,截至10月15日,一共有18家保險中介機構被注銷許可證,其中多數為保險代理公司。除了深圳市吉安福保險代理之外,還包括河南龍郡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四川中傳翔順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等。其中,甘肅一諾保險代理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安快保險代理有限責任公司等為主動注銷。
東北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鄭君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注銷許可證的保險中介機構數量增加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一是行業競爭加劇,使得部分競爭實力較弱的保險中介機構生存難度較大。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一些險企大力發展線上直銷業務,減少了對中介機構的依賴。二是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持續下調,保險的銷售難度增加,中介經營壓力加大,部分機構選擇退出。三是在防范金融風險背景下,行業監管趨嚴。監管部門不斷加強對保險中介機構的監管,對相關機構注冊資本金、高管任職資格、經營規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嚴格,部分保險中介機構難以達到現行標準而被吊銷許可證。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幾年,保險業保費增速很快,可以容納大量的中介機構,不過近幾年保險業保費增速趨緩,一些經營能力不強的機構被迫退出市場。
仍需提升專業服務能力
在諸多原因中,“報行合一”對保險中介機構的影響較大。“報行合一”是指,保險公司向監管部門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與保險公司實際經營過程中所實施的保持一致。
今年以來,“報行合一”持續在保險業全渠道推進,保險中介市場隨之經歷了深刻調整。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司長羅艷君此前表示,從“報行合一”執行效果看,全行業相關渠道平均傭金水平較之前降低30%。
鄭君怡表示,“報行合一”有效遏制了保險行業此前存在的費用惡性競爭問題,但也使得行業平均傭金水平較之前降低,意味著保險中介機構收入發生下滑,使得部分中小機構受到較大沖擊,生存壓力加大,可能選擇退出市場。
與此同時,在防范金融風險的背景下,多個規范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出臺推行,長期利好行業發展,但短期對保險中介造成一定壓力。例如,今年7月份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提高了保險中介機構準入門檻,也增加了部分保險中介機構的經營成本。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保險中介機構如何“破局”?對此,鄭君怡認為,傳統保險中介機構應進一步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加強對保險代理人、經紀人的培訓和管理,提高其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打造更專業的團隊等。此外,還要加快數字化轉型,拓寬合作渠道,發掘更多的合作資源。
實際上,個別轉型較快或本身專注于線上化的保險中介機構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例如,今年以來,多家注重科技賦能、風險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新型保險科技中介機構接連擬赴美或赴港上市。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7家保險科技中介機構上市或擬上市。
眾托幫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龍格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新型保險中介機構通過發揮其在中高客資源、第三方獨立性、科技賦能、風險管理服務和全周期保單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不僅能夠有效應對監管政策的變化,還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空間。隨著保險市場的不斷成熟和監管政策的持續完善,預計新型保險中介機構將在推動行業創新和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00:25 | 江蘇證監局聯合多方召開宣介會 推... |
00:25 | 公司零距離 ? 新經濟 新動能 | 濰... |
00:25 | 聚焦基金一季報 | 透視基金一季度... |
00:25 | 年內1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甩賣”...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