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投資(簡稱PE)作為一種新的投資工具,是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
從全球來看,PE最早誕生于美國。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對美國實體經濟的繁榮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蘋果、谷歌、微軟、思科、甲骨文等都是通過PE基金的培育和支持而迅速成長為國際知名企業。
二十年前,黑石、凱雷、KKR、TPG等國際知名PE機構紛紛進駐中國市場,中國本土的PE機構逐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高凈值群體財富的持續增長,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多項扶持政策的接連出臺,以及創業板的擴容和“雙創”的驅動,項目來源更加豐富,退出渠道更加多元,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迎來了飛速發展時期。
截至2017年末,在中國基金業協會登記的PE基金管理人已達13200家,管理正在運作的基金28465只,管理規模7.1萬億元。與此同時,一大批類似BATJ的中國高科(行情6.26+1.79%,診股)技企業在PE投資的支持下逐步成長,并一舉登上世界的舞臺。
自2007年證券公司直投業務試點破冰以來,券商系PE已走過十個年頭。2009年進一步擴大券商直投業務試點范圍以及后續出臺的一系列制度規范等政策,讓券商系PE如沐春風、異軍突起,成為私募股權投資行業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末,已有近70家券商獲批并成立直投公司,注冊資本逾700億元,管理基金總規模逾4000億元。過去十年,券商PE業務累計投資企業突破2000家,所投企業中包含了諸如滴滴出行、美團點評、華云數據、魅族科技、滬江教育、螞蟻金服、大疆科技、博納影業、商湯科技、WiFi萬能鑰匙等30余家獨角獸企業,先后共有300余家被投企業通過IPO、借殼或重組方式在滬深交易所上市。
毋容置疑,在服務實體經濟,推進國家經濟轉型及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券商系PE功不可沒。
雖然起步較晚,但其成就有目共睹,同其他類型的股權投資機構相比,券商系PE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合規風控的意識較強:證券公司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先進的風險管理系統以及高效的風險應對機制,為券商系PE的風險管理工作提供了一道天然的風險防護屏障;二是對資本市場的深刻理解:憑借證券公司內部的資源優勢,券商系PE在項目投資、分析、執行及退出等方面具有多元化的比較優勢;三是對科技創新的敏銳判斷:證券公司具有強大的行業研究力量,能夠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擅于抓住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的歷史機遇;四是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券商系PE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大量資金支持,還可以借助于證券公司在投資銀行、債券融資、并購重組等多領域的業務優勢,通過公司治理、業務方向、財務規范等多種投后管理方式助推企業做大做強。
伴隨著中國經濟步入結構調整階段,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同步發生變化,券商系PE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同業機構愈加成熟且專業能力越來越高,大量機構尤其是政府產業基金的成立引發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上先進的激勵機制造成券商系PE的人才流失,一級市場估值持續水漲船高,成熟項目的減少要求機構具備更高的專業能力,券商系PE的管理規模和影響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當新一輪行業洗牌漸行漸近,如何在當前復雜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筆者認為,券商系PE的關鍵是構筑強有力的競爭優勢,拓寬護城河。
首先,要充分發揮券商系PE的四大優勢。強化合規風控、資本運作和洞察新經濟趨勢的能力,積極提升團隊的專業水平,進一步在戰略規劃、后續融資、外部業務網絡、治理結構促進等方面加大投入,全力支持被投企業,切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增值服務。
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從薪酬體系、項目收益分成和公司股權等三個層面保障管理團隊的利益,并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至富有競爭力的水準,進而有效調動全員的積極性,穩定核心團隊,提高運營效率。
再次,要大力開展并購投資業務。并購投資代表著股權投資的未來發展方向,對投資機構的背景平臺、資金實力和專業能力等要求較高,而這正是券商系PE的優勢所在。面對未來市場存量企業并購重組的廣闊空間,券商系PE可以通過并購投資促進企業股權結構的重組,理順企業控制權,實現組織管理體系的重建。對于母公司設有海外機構的券商系PE,可以積極開展境外投資業務,通過兼并收購,將歐美先進技術企業整合至國內的產業鏈中。
私募股權投資,尤其是券商PE的價值驅動與資源輻射能力,更是無可替代。一方面作為重要的直接融資工具,擔負起了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的重任;另一方面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有利于降低企業杠桿水平,提升資源整合效率。
新時代背景下,券商系PE有能力、更有義務進一步抓住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制度變革中的歷史機遇,在新經濟領域積極尋求重點突破,不斷提升投資品質,為推動實體經濟和股權投資的深度融合發揮更為長久深遠的作用。
張向陽:海通開元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F任中國證券業協會直接投資業務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股權投資協會副會長。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