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尚伃
10月30日晚間,上市券商三季報全部披露完畢,41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10.38億元,同比下降21.03%;合計實現凈利潤1021.25億元,同比下降31.2%。僅光大證券、方正證券2家券商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
雖然證券行業整體業績承壓,不過上市券商衍生品業務規模持續擴張,發展迅猛。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資產規模較2021年末增長82%。同時,衍生品業務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衍生金融資產
規模快速增長
在體現投資專業水平的衍生品領域,不少上市券商的衍生品類投資較好地抓住市場波動帶來的交易機會,并持續加大衍生品業務布局,前三季度衍生品金融資產規模實現快速擴張。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資產規模合計達1479.12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82%。其中,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4家券商的衍生品金融資產規模均超100億元,分別為476.62億元、296.65億元、251.16億元、105.99億元,較2021年末分別增長53.75%、103.68%、64.72%、278.48%。場外衍生品業務市占率高度集中,上述4家券商的衍生金融資產占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資產總和的比例高達76%。
中國銀河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武平平表示,頭部券商持續推進投資交易業務轉型發展,去方向化,推動客需型業務發展,減少業績波動,提高抗周期能力。券商衍生品金融資產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在機構化趨勢下,券商尤其頭部券商將融券業務作為機構客戶服務的重要抓手,挖掘融券交易策略需求,拓展券源供給,增強機構客戶服務能力。
數據亮眼的不僅僅是頭部券商,41家上市券商中,有20家公司前三季度衍生金融資產規模較2021年末增長均超100%,其中,長城證券、方正證券、東吳證券、華安證券、長江證券、南京證券、興業證券、廣發證券8家上市券商的增幅均超500%。當然,也有上市券商因衍生品規模、場外衍生業務減少、公允價值變動影響等原因導致衍生金融資產大幅縮水。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衍生金融資產規模的波動很大,和利潤沒有線性關系,增幅大可能只是去年基數較低,從趨勢上并不好判斷。并且,當前市場波動很大,國內可以對沖風險的手段和國外還有很大差距。”
積極服務實體經濟
高質量發展
記者梳理上市券商三季報發現,衍生金融資產的大幅增加主要則是受益于場外衍生品市場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激烈。
中證協發布的最新一期場外期權交易商名單(第十六批)顯示,目前券商場外期權交易商有45家,包括8家一級交易商及37家二級交易商,其中有5家二級交易商狀態為“已進入過渡期”。券商場外衍生品業務成為服務客戶風險管理及資產配置的重要金融工具,也是營業收入的重要增長點,券商場外衍生品業務規模延續增長態勢。截至2022年6月末,證券公司場外金融衍生品存續未了結初始名義本金2.2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52%。
廣發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陳福表示,資本市場加速開放,證券公司衍生品業務發展迅猛,高護城河造就高集中度。衍生品業務具有天然法人資質壁壘,經營資質受到監管層的嚴格限制,截至目前,一級交易商(可與客戶直接開展場內個股的風險對沖操作)僅有8家,場外衍生品業務要求券商有雄厚的資本實力、較強的風控能力以及豐富的客戶資源。
目前,多家上市券商通過開發及運用衍生品金融工具熨平市場波動,例如前三季度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光大證券及方正證券(均為二級交易商),各自衍生品業務的發展也增強了業績的穩定性。截至三季度末,光大證券衍生金融資產規模為13.94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154.68%,主要因權益互換及場外期權規模增加。而方正證券的衍生金融資產規模為4.38億元,較2021年末大幅增長1725.85%,主要因開展套保及融資類收益互換業務等所致。
其中,大力發展衍生品業務、中性策略業務、銷售交易類非方向性業務一直是方正證券所堅持的戰略方向。上半年數據顯示,方正證券場外期權存續規模同比增長109.05%,收益互換存續規模同比增長1486.07%。
近年來,券商場外衍生品業務迎來了飛速發展期,市場規模大幅增長,并與場內市場形成了有效的互補,同時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泰君安表示,其發揮期貨及衍生品工具優勢,有效助力實體企業降低經營風險。國泰君安期貨綜合運用套期保值、場外期權等服務工具,幫助實體企業應對疫情及市場價格波動風險,截至2022年9月末,客戶權益突破100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約27%,占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額的市場份額為5.74%、創近年新高;公司積極開展“國泰君安避險”業務,前三季度權益類業務累計成交金額超過1100億元,同比增長52%。
同時,為應對市場挑戰,前三季度,申萬宏源把握衍生品業務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發展改革大局、服務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核心定位,力爭為實體經濟、實體企業發展創造價值。通過投研賦能和金融科技賦能不斷提升定價和對沖交易能力,持續向客戶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創設,助力客戶在不利市場環境中進行組合管理,平滑市場波動。
(編輯 孫倩)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