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尚伃
見習記者 于宏
在證券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及政策鼓勵并購重組的背景下,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在中小券商生存空間受擠壓情況下,其股東進行股權轉讓的現象日漸增多。近日,多起券商股權轉讓交易迎來新進展,包括瑞銀證券33%股權被掛牌轉讓、星展證券兩筆股權成功交易、中山證券67.78%股權被預掛牌轉讓等,受到業內高度關注。同時,今年以來,證券業內的股權流轉現象頻繁發生,已完成交易和正在等待“買方”的股權轉讓項目均不在少數。
對此,排排網財富研究員卜益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伴隨著證券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行業競爭日漸加劇,集中度持續提升,中小券商生存空間受到一定擠壓,導致其股東出售股權的意愿增強;同時,監管部門支持證券行業通過并購重組實現做優做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股權轉讓的頻繁進行。”
瑞銀證券
第二大股東擬“清倉”
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顯示,11月26日,瑞銀證券33%股權被掛牌轉讓,轉讓底價為15.37億元,信息披露日期為11月26日至12月23日。
瑞銀證券于2006年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14.9億元人民幣。從股權結構來看,瑞銀證券的第一大股東為瑞士銀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士銀行”),持股67%;第二大股東為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國資公司”),持股33%。本次股權掛牌轉讓,正是北京國資公司擬“清倉”式轉讓其所持的33%瑞銀證券股權。
從盈利能力來看,2023年,瑞銀證券實現營業收入9.55億元,實現凈利潤1891.08萬元;2024年前三季度,瑞銀證券實現營業收入7.7億元,實現凈利潤9139.27萬元;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瑞銀證券資產總計為179.01億元,負債合計為154.71億元。
瑞銀證券第一大股東瑞士銀行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從瑞士銀行的動向來看,2018年,瑞士銀行增持瑞銀證券股權,持股比例從24.99%增長至51%;2022年,瑞士銀行再次增持瑞銀證券股權至67%。同時,瑞士銀行高管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明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在11月19日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瑞銀集團董事長Colm Kelleher表示:“亞太區是瑞銀的關鍵增長地區。”瑞銀財富管理全球聯席總裁及亞太區總裁Iqbal Khan近日也表示:“瑞銀始終致力于中國市場,而且會繼續下去。”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北京國資公司擬“清倉”所持瑞銀證券股權,但此前其“大手筆”購入了另一家券商——瑞信證券的股權。今年6月份,瑞士銀行和方正證券與北京國資公司就出售瑞信證券85.01%股權達成三方協議,北京國資公司擬以超過15億元的價格收購瑞信證券合計85.01%股權。目前瑞信證券變更主要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申請正在等待中國證監會的批準,已收到9條反饋意見。
行業集中度
或將提升
今年以來,證券行業股權流轉現象持續加速,券商股權轉讓交易頻頻進行。近日,兩筆星展證券的股權轉讓交易也成功成交。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信息顯示,11月21日,有兩筆星展證券的股權交易分別成交,一筆是星展證券20.17%股權,交易價格為4.15億元;另一筆是星展證券19.83%股權,交易價格為4.08億元。
此外,11月25日晚間,錦龍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轉讓所持有的中山證券67.78%股權,本次交易已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預掛牌。預掛牌僅為信息預披露,目的在于征尋標的股權意向受讓方。目前,公司已聘請了證券服務機構就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開展盡職調查、審計和評估等工作,受聘證券服務機構已展開相關工作。此前,今年8月份,錦龍股份還將所持的20%東莞證券股權轉讓給了東莞金控和東莞控股組成的聯合體。
除上述交易外,還有多筆券商股權處于掛牌轉讓狀態,正等待“買家”出現,在標的之中,中小券商的股權尤為常見。例如,當前,中天證券的4.75億股股份正在上海聯合交易所掛牌轉讓,占總股本的21.35%,轉讓底價為12.64億元;大通證券的5.09億股股份正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占總股本的15.42%;世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0.1522%股權即將在公開拍賣平臺進行二次拍賣,起拍價為625萬元。
除股權轉讓外,并購重組也是行業股權轉讓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11月7日晚間,西部證券發布公告稱,擬支付38.25億元現金從8家公司手中收購國融證券合計64.5961%股份;9月份,國信證券披露,擬向深圳資本、鯤鵬投資等7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交易對方持有的萬和證券合計96.08%股份等。
對此,卜益力預計:“未來證券行業集中度或將進一步上升,在行業并購重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小券商及其股東或將通過股權轉讓尋求合作伙伴,從而加快行業整合速度。”
展望未來行業發展趨勢,止于至善投資基金經理何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證券行業將進一步形成多層次的競爭格局,整體的集中度有望持續上升,優勝劣汰將會更加明顯。大型券商會憑借其規模、平臺、品牌等優勢,顯示出愈發強烈的頭部效應;面對競爭壓力,中小型券商則將主要在細分業務或區域市場尋求差異化發展。整體而言,發展精品投行和創新業務、研究服務特色化、財富管理、‘出海’等或將成為未來券商發展的關鍵詞。”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00:25 | 江蘇證監局聯合多方召開宣介會 推... |
00:25 | 公司零距離 ? 新經濟 新動能 | 濰... |
00:25 | 聚焦基金一季報 | 透視基金一季度... |
00:25 | 年內1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甩賣”...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