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數字經濟與科創板,兩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比如,34家已經上市的科創板公司,19家與數字經濟直接相關;在審企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占比達1/3,位列各行業之首。那么,數字經濟的發展將為科創板帶來哪些機遇?科創板的不斷壯大,又將如何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今日,本報就此話題展開討論。
■本報見習記者 郭冀川
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的《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下稱《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34.8%,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從結構上講,2018年數字產業化規模為6.4萬億元,進入穩步增長期;產業數字化規模增長迅速,達到24.9萬億元,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不斷深化。
業界認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數字經濟不僅在改變著社會的經濟結構,也在改變中國資本市場的格局。
數字經濟需要新價值評判體系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數字經濟雖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如何評判數字經濟,如何統計數字資產,不僅是在產業層面,在資本層面也存在不同的分歧觀點。
由于數字經濟涵蓋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斷與實體經濟深入融合,對于這類企業的評判標準,一些機構依然沿用PE法或者自由現金流模型等,這些估值體系可以較好的評判制造業等企業,但對于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產業融合的數字經濟,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付立春認為,一些數字經濟企業從早期的風險投資階段就給出了較高的估值,但到了二級市場甚至是未來走向國際市場,都要拿出站得住的估值數據,迎接新的審視視角。“對于數字經濟企業的基礎評估數據、變量的統計,目前評判口徑還不統一,比如數字經濟對一些行業的變革價值,企業的市場排名情況,這些是否應該納入到估值體系內,還沒有一個具體定論。”
上海邁柯榮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陽對記者表示,《報告》的發布讓投資者看到中國數字經濟的深刻內涵,如果投資者較難對這一類高科技公司的技術含量和估值進行判定,可以從旁側擊。
“首先,可以了解這類公司解決了客戶的哪些痛點,如何解決,是否具有準入門檻;其次,可以考量此類公司的人才儲備情況;最后,可以從公司對研究方面的投入成本入手,判斷公司研發方向和具體實力。”徐陽認為,未來針對數字經濟類企業,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相對應的價值判斷體系。
多數企業偏向硬科技
從目前科創板與數字經濟相關的企業來看,大多數企業呈現的是技術硬實力。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記者表示,數字經濟既有技術含量較高的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也有技術含量略低卻承載大數據、云計算的電子商務等,更有互聯網數字文創產業。“目前市場對科創板的認識還聚焦在硬科技,像軟件企業既有產品技術的硬科技,也有信息技術的軟科技,而這方面的市場關注度并不高。”
科創板企業上市重點推薦的領域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包括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電子信息、下一代信息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新興軟件、互聯網、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等。桂浩明認為,其中會有更多軟科技企業登上科創板的舞臺,尤其是那些對其他產業的產出增長和效率提升具有拉動作用的互聯網服務企業。
羅輯思維欲叩科創板“軟科技”大門
羅輯思維正在進行科創板IPO的輔導工作,引發了市場極大關注。一方面羅輯思維的創新更多體現在商業模式上,尤其是其推出的知識付費模式,迎合了當下的閱讀需求和解決用戶痛點,通過與出版社深度綁定,將過去的線下圖書出版分銷,變為線上的語音內容分銷,屬于數字創意產業。另一方面,羅輯思維的企業護城河并不深,其商業模式具有可復制性,對其科創屬性有較多質疑之聲。
桂浩明認為,對于羅輯思維的科創屬性,要看評判角度的出發點。“軟科技也是科技,歸為科創范疇并沒有什么問題。”
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知識付費市場頭部TOP3平臺占據35%的產業規模,腰部TOP4-TOP10平臺占據25%的產業規模,此外眾多長尾平臺分享其余40%的份額,而羅輯思維正是前三大頭部內容知識提供商之一。
軟科技公司比硬科技公司弱嗎?
徐陽表示,科創性質的公司不僅有產品技術突出的硬核公司,也要有產業創新突破的軟實力公司,數字創意產業包括數字文化創意內容制作與數字文化創意內容應用服務,隨著羅輯思維這樣有市場影響力的公司申報科創板,會對其他數字經濟公司有帶動作用。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