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今年3月份,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CPI)保持上行態勢,創近10年來最高。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CCPI總指數為176.78點,比2月份上漲3.4點,漲幅1.9%;比年初上漲11.4點,漲幅6.9%;比上年同期上漲50.2點,漲幅39.7%。
從全球來看,大宗商品價格從去年二季度開始進入上漲通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20年4月份至2021年2月份,全部商品指數上漲了67%。其中,能源指數漲172%,原油指數漲170%。
近日,獵聘網推出的《2021Q1中高端人才市場春招跳槽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2021Q1六大熱門領域中,新能源汽車是新發職位增長較快的領域之一。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03.53%,新能源汽車企業平均年薪為18.95萬元。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36.7萬輛,同比增長10.9%。新能源乘用車年銷量的高增速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與此同時,國內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造車品牌。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股票ETF市場出現四大維度的變化:一是全市場股票ETF規模逐年增長,截至4月19日,總體規模正式突破8000億元關口,其中17只股票ETF產品邁入“百億元規模俱樂部”。二是基金公司競相瞄準股票ETF細分行業,今年以來至少有8只國內首只行業細分主題ETF誕生,涉及基建、化工、金融科技、云計算、智能制造、軟件、互聯網科技、農業等多個投資領域。三是ETF發行市場并未隨公募基金整體新發市場降溫而減少。年內新成立的股票ETF產品數量達到72只,是去年同期發行數量的兩倍。四是“碳中和”賽道已逐漸成為公募基金ETF產品新的發力點。
2021年,股票ETF基金總體規模不斷攀升。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4月19日,全市場股票ETF總規模突破8000億元關口,較去年年底增長超470億元。若與2020年同期的6306億元相比,全市場股票ETF總規模同比增長27.5%,合計達到8040.93億元。
【證券時報】
4月19日晚間,恒瑞醫藥(600276)發布2020年年報。去年,公司實現營收277.35億元,同比增長19.09%;歸母凈利潤63.28億元,同比增長18.78%;扣非凈利潤59.61億元,同比增長19.73%。公司擬每10股送2股派現2元(含稅)。
去年,公司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投入研發資金達49.89億元,比上年增長28%,再創新高,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8%。
海大集團(002311)4月19日晚間披露年報,公司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為603.24億元,同比增長26.70%;歸母凈利潤25.23億元,同比增長53.01%;基本每股收益1.60元。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2元(含稅)。
年報稱,公司以圍繞動物養殖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進行產業鏈業務布局,已形成相對完整的水產品產業鏈,畜禽產業鏈也在逐步構建中。
4月19日,第十九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2021上海國際車展”)正式拉開帷幕。作為今年首個如期舉辦的A級國際車展,本屆上海國際車展不僅成為了全球各大車企爭相秀產品、秀技術的舞臺,還承載了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全面復蘇的特殊深意。
2021上海國際車展以“擁抱變化”為主題,深度聚焦了當前汽車行業最核心的“關鍵詞”,共吸引了全球1000多家企業參展。車展開幕當日,A股汽車板塊全線爆發,東風汽車、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小康股份、北汽藍谷等均迎來漲停板,長城汽車、比亞迪、江淮汽車、上汽集團等漲幅超4%。同時,無人駕駛板塊也迎來全面上漲,板塊漲幅超7%。
【上海證券報】
以鋅錳電池為代表的堿性電池,堪稱電池家族的“元老”。從分類上看,鋅錳電池屬于化學電池中的一次電池,即用完無法再次儲能。幾十年前,堿性電池就是生活中必備的物品。如今,它的身影更是無處不在,家用電器、電動玩具、智能家居用品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為何這種有些“古老”的電池沒有被淘汰,市場反而越來越大呢?
“經過多年發展,與目前火爆的鋰電池相比,堿性電池最大的優勢在于穩定。”陳一軍舉例稱,一部鋰電池手機,在充電后不使用的情況下,最多1個月電量就會全部自然流失,一節堿性電池的保存時間則有10年。
4月19日晚,熱景生物就近階段的股價波動第三次發布《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暨風險提示公告》。公告稱,公司一季度經營業績的大幅增長,主要是因為歐洲第二波新冠疫情的暴發,公司研發的新冠抗原快速檢測試劑銷售帶來外貿訂單的爆發式增長所致。但是,因疫情發展的不可預見性以及客觀條件對公司產能的限制等多種因素,公司的經營業績具有很大的不可確定性。
近日,熱景生物成為資本市場上的一道“風景線”。受一季度業績暴增的影響,4月13至19日,公司股票連續5個交易日漲停,股價從12日收盤的58.03元漲至19日收盤的144.41元,漲幅高達148.85%。
2019年時規模只有2000多億元,到了2020年增至5000多億元,如今接近萬億元,短短3年時間,公私募量化投資規模不斷創出新高。
不過,多家頭部量化私募旗下產品凈值近期的大幅回撤,引起了行業和眾多投資者的關注。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在市場風格快速切換、行業規模處于高位的背景下,截至4月9日,明汯投資部分產品今年以來最大回撤超過17%,金锝資產旗下則有產品最大回撤超過20%。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