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去年以來,上市銀行業績雖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有所波動,但整體較為平穩。特別是今年的三季報,更是可圈可點。上市銀行前三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13.61%,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但上市銀行股價卻未與業績同步回暖。今年第一季度,銀行板塊在A股市場曾有過一段較好表現,這竟成了其一年中最高光時刻。自第二季度起,銀行板塊開始了長達數月的震蕩下行。截至12月21日收盤,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申萬一級行業中的銀行板塊指數年內累計漲跌幅為-2.68%,較第一季度末創出的年內最高點下跌近20%,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排名下游,與上證指數同期上漲4.38%形成鮮明對比。
《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梳理,12月份以來截至12月21日,A股共有25只新股上市,其中21只超募,占比超八成,均來自科創板或創業板。從超募情況看,9只新股超募2倍以上,最高達9倍。這也使投資者對超募資金的使用頗為關注——超募的錢用到哪了?
記者發現,從12月份相關公司公告來看,超募資金主要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投資新項目等。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大筆超募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合規但不一定是最優解。上市公司應將超募資金用于主營業務相關領域,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為企業和投資者帶來良好投資回報,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募集資金使用相關規則也有優化空間。
月內擬購董責險A股公司同比增10家 年保費預算均未超80萬元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12月份以來,截至12月21日,已有16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了董責險購買計劃,同比增加近1.7倍(去年同期僅有6家)。若從第四季度來看,自10月以來,截至12月21日,共有31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了董責險購買計劃,同比增長63%(去年同期僅有19家)。
從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董責險購買計劃來看,10月以來31家上市公司購買董責險的保費預算金額均低于100萬元。其中,保費預算最高的是富滿微和迪威迅,保費支出計劃均為“不超過80萬元/年”。
【證券時報】
紫光集團管理人12月20日公告,根據紫光集團司法重整需要,為順利穩妥推進紫光集團司法重整程序,管理人向北京一中院提交了《資產保全申請書》,北京一中院12月17日裁定凍結清華控股持有的紫光集團51%股權(對應認繳注冊資本3.42億元)及健坤集團持有的紫光集團49%股權(對應認繳注冊資本3.28億元)。
有破產重整經驗的律師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介紹,司法凍結以后,管理人可以向法院要求根據重整計劃出協執,強制過戶。
“2021年國內大宗商品市場經歷的巨幅波動,是以往十多年都不曾有的,對經濟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談及即將過去的一年,長期研究大宗市場的分析師這樣表述。
后疫情時代、碳中和元年、全球能源短缺等多重因素下,煤炭、原油、天然氣三大化石能源價格在2021年一度飛升至歷史高位。雖然在我國系列保供政策下,國內煤炭、天然氣價格已迅速回落,但行業企業、分析人士依然認為,在新能源替代能力尚未成型的當下,煤油氣價格中樞在2022年難有驟降表現。
香港交易所的新股市場今年仍然非常活躍,盡管新股數量和集資額較2020年的高位有所回落,但截至12月17日共有92只新股上市,首次公開集資額達3189億港元。其中,54家是新經濟公司,包括32家醫療保健及生物科技公司,占期內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的86.6%。
自2018年推出新上市制度以來,共有45家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根據《上市規則》相關章節來港上市,合計集資1109億港元。港交所指出,在2018年上市改革成功的基礎上,香港交易所繼續不斷完善上市框架,力求在提供適當的投資者保障與提升市場質素和吸引力之間取得平衡。這些改革不僅提升了香港作為全球企業首選上市地的地位,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投資機會。
【上海證券報】
12月22日,國內布洛芬原料藥龍頭企業亨迪藥業登陸創業板,其實際控制人正是新理益、國華人壽、天茂集團董事長劉益謙。此次上市的亨迪藥業,也被視為劉益謙在醫療領域布局的重要一筆。
觀察劉益謙近年來的投資動向,除了金融,其在科技、醫藥、養老、公益等事業板塊都有大筆投入。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金融領域積累較多的劉益謙,正在向實業方向轉型,“穩金融、重實業”的意味明顯。
本是用于智能教學的技術,卻搖身一變蹭上元宇宙概念,公司股價隨即漲停。近日,方直科技憑借“虛擬數字人”吸引了不少眼球,但事實上公司相關業務至今還處在起步階段,不僅體量有限,盈利也無法預期,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卻不斷減持。對此,深交所發出關注函要求公司作出解釋。在回復中,方直科技直言主營業務和元宇宙無關聯。
近日,有投資者提問:“公司是否有元宇宙虛擬人相關技術或者業務?”方直科技12月15日回復稱,公司在虛擬數字人方向已開展多年技術研究。上述問答一出,方直科技股價隨即上演了20%的漲停。深交所的關注函接踵而至。
在前一交易日的調整后,昨日滬深股指雙雙反彈,其中滬指收復3600點整數位。房地產行業以5%的漲幅遙遙領先。盤面資金活躍度不減,兩市合計有159只個股漲停。
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收于3625.13點,上漲0.88%;深證成指收于14688.98點,上漲0.82%;創業板指收于3350.43點,上漲0.53%。兩市成交金額明顯萎縮,但總量仍保持在1萬億元以上。
【中國證券報】
12月20日晚間,貴陽銀行發布公告稱,擬出資10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貴銀理財。今年以來,西安銀行、北京銀行等相繼公告稱擬設立理財公司。當前,理財公司隊伍迅速發展壯大,已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主力,產品體系也進一步豐富。
展望未來,多位專家認為,對于體外資金池、濫用攤余成本法等頑疾的治理,是未來理財發展中值得關注的要點。
面對當前市場,基金機構對于未來行情普遍持積極態度。廣發基金宏觀策略部認為,當前,政策面以穩為主,地產融資邊際放松,再考慮2022年專項債提前下達,預計穩增長相關板塊有估值邊際修復的可能。不過,在利率低位、信用邊際擴張的環境下,預計成長風格行情的持續性更強。建議關注政策明確支持的高端制造(新能源車、光伏、軍工)和景氣度觸底反彈的消費板塊。
金鷹基金表示,在行業配置上,維持適度均衡。堅守新能源、半導體、軍工等科技成長板塊的配置型機會。短期來看,軍工股性價比更高,可以承擔市場短期波動;預計2022年醫藥等大眾消費行業的盈利增速優勢相對顯著;此外,在穩增長主線下,促消費、新舊基建產業鏈、銀行與地產產業鏈或有交易型機會。
2021年即將收官,全年IPO企業數量和募資總額均已刷新歷史紀錄。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508家IPO企業募資總額5273億元,已超過2020年全年,IPO數量及募資額均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超過七成的IPO以注冊制方式發行。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注冊制進一步激發A股市場活力。在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預期下,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改革深入和全市場注冊制,2022年新股發行數量、募資金額有望繼續攀升。
21:25 | 北京加速建設全球“開源之都” 推... |
21:12 | 積極應對關稅政策調整 多家跨境電... |
21:11 | 甘源食品2024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 |
21:09 | *ST嘉寓發布2024年A股首份無法表達... |
21:01 | 阿里國際站升至美國APP下載榜第三 |
20:57 | 上交所舉辦商業航天產業沙龍 |
20:54 | 振東制藥2024年營業收入29.71億元 ... |
20:53 | 4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凱... |
20:36 | 廣州現億元級全球豪宅 鵬瑞1號像造... |
20:28 | 深市生物醫藥企業齊聚業績說明會 ... |
19:43 | 蕾奧規劃與城市象限聯合推出城市大... |
19:41 | 威士頓實控人離婚股份分割 簽署一...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