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理財私房課
一些理財顧問宣稱,這類產品之所以收益高,是因為其他投資產品和金融機構簽訂協議,“定向融資計劃”是投資者和融資方直接簽訂協議,“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平均收益率跌破4%。當投資者還在為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持續下跌而苦惱時,一類極具誘惑力的產品正悄然走俏市場。定向融資理財——這類早已誕生但不為人所熟知的產品,近期頻繁活躍在理財市場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市場了解到,近期不少理財顧問正在大力銷售此類產品。“定向融資理財”產品相比金融機構發行的銀行理財、基金、信托等產品在各方面上都顯現出優勢:產品形式上,為固定收益,給定預期收益率;期限靈活,可長可短,1個月、3個月、半年、1年;門檻也很靈活,不同產品設置不同的投資門檻,多數在5萬、10萬、30萬不等。
最大的吸引力在收益率上。記者發現,1年期限的此類產品,很多年化收益率能超過10%,甚至更高;投資金額不同,獲得的收益率也不同,金額越高適用的預期收益率就越高。
收益超10%靠什么支撐?
一位投資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有理財師向他推薦了一款“非常好”的產品,為一款半年期產品,認購金額10-20萬,預期年化收益為11%;認購金額20-100萬,預期年化收益為12%;認購金額在100萬以上的,預期年化收益為13%。產品的風控措施為應收賬款質押和關聯公司的無限連帶責任擔保。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這款產品為“定向融資理財”,底層資產是某公司的應收賬款債權,產品在某家地方金融資產交易所(即“金交所”)登記備案。
在部分金交所平臺上,還有大量的同類產品。比如大連金融資產交易所(下稱“大金所”)APP上展示了5款產品,期限分別是35天、62天、90天、182天、365天,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6%、6.6%、7.2%-9%、8.2%-10%、8.7%-10.5%。這5款產品對資金用途的描述是:“用于受讓發行人‘深圳市前海潤邦商業保理有限公司’持有的保理資產收益權。”
這類在地方金交所掛牌登記的產品,一般稱為“定向債務融資計劃”,由于每個平臺叫法不同,又稱定向債務融資工具、直融工具、直融計劃、定融計劃等,是目前地方金交所的一個主要業務品種。
一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這類定向債務融資計劃收益率之所以很高,主要因為產品的融資方(即掛牌方)自身在其他渠道,比如銀行、信托、私募無法進行募資,所以融資成本更高。
一些理財顧問還宣稱,這類產品之所以收益高,是因為其他投資產品和金融機構簽訂協議,“定向融資計劃”是投資者和融資方直接簽訂協議,“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實際上,在金交所備案登記的此類定向融資計劃,相比其他理財產品的最大優勢在于,在嚴監管下其他金融機構已不能發行類似產品。資管新規發布后,對整個資管行業進行統一監管,提出打破剛兌、產品期限匹配、一一對應、凈值化管理等嚴格要求。
因此,以前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的預期收益型固收理財、私募固收、資管計劃等產品逐步退出市場,不再是資管機構的拓展方向。
“定向融資計劃”合規嗎?
那么,這些金交所的定向融資計劃為什么可以發行,是否要遵守資管新規的要求,產品的合規性和安全性又如何?
事實上,金交所并沒有資管牌照,其業務不屬于“資管新規”所統一的資管業務范疇。不過,按照資管統一監管的精神,未取得資產管理牌照的金交所,應當進行整改,停止資管這一特許金融業務。
上海瀚元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海鵬認為,定向融資計劃不屬于資管范疇,因為作為直融類業務,一般定融產品不會形成資金沉淀,資金投向有且僅有一個,即掛牌方。
對地方金交所的清理整頓由來已久,但由于涉及金融監管和地方政府的雙重監管和博弈等問題,一直“剪不斷理還亂”。
在2013年左右,“定向融資計劃”這類產品就已誕生,長久以來并未激起波瀾;2018年,市場上其他通道的資管產品遭遇嚴監管后,“定向融資計劃”迎來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
與此同時,監管層也對此有所反應,特別是從互聯網渠道加強監管。金融監管部門對金交所的監管方向包括:禁止其從事金融業務,即不得發行、銷售及代理銷售、交易中央金融管理部門負責監管的金融產品;不得直接或間接向社會公眾進行融資或銷售金融產品;不得與互聯網平臺開展合作;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或一般機構向托管產品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金交所業務為何仍火熱?
今年1月,證監會領導在相關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在2020年底之前完成各類交易所的存量風險的清理工作。根據年初的文件要求,截至目前,全國金融資產類交易場所的債權類業務存量仍達8517億元,涉及約120萬名個人投資者。對于金交所違規業務風險的化解節奏要求是:2019年底前存量風險化解1/3;2020年6月底前再化解1/3;2020年底前化解完畢。
一位金交所相關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并沒有感覺到大范圍清理整頓的氛圍,各地金交所的業務仍開展得火熱。從監管角度看,在具體執行操作中,金交所并非金融監管部門對具體業務進行檢查監管;而各地方政府對政策的理解和執行又不一樣,有的地方政府或考慮到當地企業融資、經濟增長等各項因素,將金交所視作有用的平臺。
回到“定向融資計劃”產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金交所確實明示僅作為備案登記的平臺,并未擔任發行和管理人角色,也未進行推廣銷售,這即“直融”的含義。從投資人購買理財產品的角度看,這意味著,所有的合同簽訂、產品違約的處理等事務,均是直接與融資企業展開,一旦產生糾紛,也需要直接與融資人對簿公堂。
“背后的風險點很明顯了。買銀行、信托等理財產品時,金融機構已進行過一輪風控篩選,而且很大程度上有品牌的保障。”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此外,雖然這類產品形式上合規,但背后還有更為復雜的關系和風險,請繼續關注21理財私房課后續內容。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