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日益增多,正賦予FOF/MOM產品(基金中的基金/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新的成長空間。
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業務總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他們正在研究發行權益類FOF/MOM產品,希望通過足夠的分散化配置與風險對沖,實現較低的凈值波動率與較高的投資回報率。
“由于非標投資受限,不少信托公司每月非標固收類產品到期額達到數十億元,但僅有40%-50%資金續投。我們若能研發出低凈值波動且相對高回報的FOF/MOM產品,很有機會贏得剩余50%-60%個人投資資金的青睞。”上述業務總監透露。
近幾年,FOF/MOM產品的發行明顯放緩。數據顯示,2016年成立的組合基金(FOF/MOM)數量達到614只,2017年降至589只,2018年與2019年進一步跌至約350只。今年股市好轉令FOF/MOM發行數量有所反彈,前8個月達到375只,但仍很難超過2016與2017年的發行量。
有分析人士表示,近年FOF/MOM產品發展較慢,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卻無法滿足投資者的較高收益要求;此外,部分個人投資者不愿承擔兩次收費(即FOF/MOM,以及子基金都要收取管理費與超額利潤分紅)。
“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介入,這些痛點很可能迎刃而解。”李春瑜認為:“目前我們正與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溝通,嘗試發行收益穩健、費用較低的FOF/MOM產品。”
“FOF/MOM要抓住這個機會進入新的成長期,除了基金管理人需提高優質子基金遴選與資產多元化配置能力以外,還需對運作模式有更大幅度的創新。”李春瑜表示,一是引入產品定制化模式,針對個別超高凈值人群的個性化資產配置與投資偏好,量身定制一款FOF/MOM產品并提供高效的下單交易服務;二是擴充委外投資范疇,吸引更多高凈值人群將資金委托給專業機構,由機構根據投資者偏好設計專門的FOF/MOM資產池進行資產配置。
FOF/MOM為什么發展變緩了?
在多位私募業內人士看來,近年FOF/MOM產品發展較慢,一個重要因素是投顧資格監管趨嚴。
以往,不少民間資管機構發行FOF/MOM產品,再通過關聯投資顧問機構向個人投資者募集資金。隨著投資資格監管趨嚴,這類操作漸行漸難。近年來,不少民間資管機構“爆雷”,個人投資者對類似機構避而遠之。
“在操作層面,FOF/MOM產品存在諸多痛點。”一位MOM機構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此前,國內MOM的一種流行操作模式是,MOM管理機構直接受托管理個人投資者的賬戶資金,但是一方面,個人投資者賬戶資金有限,無法拿到一些業績出色的私募基金產品認購份額;另一方面,個人投資者可能因為業績大幅波動,與MOM管理人產生矛盾。
在李春瑜看來,背后深層次原因,是因為國內FOF/MOM產品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缺乏機構投資者作為“中間機構”,有效平衡各方利益與分歧。相比而言,歐美國家FOF/MOM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起到“橋梁”作用,有效權衡個人投資者與FOF/MOM機構的利益訴求。
“銀行理財子公司若能扮演這樣的角色,無疑將推動國內FOF/MOM產品迎來新的成長期。”李春瑜認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盡管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FOF/MOM產品頗為青睞,但產品設立與合作機構準入門檻設定,仍處于起步階段。
一家國內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仍在招募權益類FOF/MOM人才團隊,并搭建相關操作系統。近期已經與部分私募機構有過溝通,但相關評估標準尚未建立。
銀行理財子公司對FOF/MOM產品合作方有著較高的準入門檻,一是合作機構必須有一定名氣與資產管理規模;二是投資策略必須足夠的分散化與多元化;三是收益回報需大幅高出結構性存款產品。目前多數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年化回報率低于4%,導致不少零售存款流失。“個人認為FOF/MOM的年化平均回報率至少要在5%-6%,才能吸引個人投資者。”上述理財子公司人士表示。
“我們內部會先設立一個白名單,只有在白名單里的私募機構,才能開展FOF/MOM產品合作。”上述人士指出。其中主要包括業界知名、業績出色、投資策略多元化的FOF/MOM機構。
記者了解到,盡管銀行理財子公司圍繞FOF/MOM的合作準入門檻不低,未必會難倒投研與資產分散化配置能力出色的私募FOF/MOM機構。今年前8個月,得益于投資策略多元化等因素,FOF/MOM組合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達到18.40%,僅次于股票策略的19.15%,位列私募基金八大策略的第二名。
“穿透式”溯源產品收益來源
李春瑜坦言,與理財子公司合作,考驗的是FOF/MOM機構調研能力與投資決策科學性。在歐美國家,FOF/MOM管理機構會密切跟蹤子基金的投資風格與投資策略“異動”,以判斷其收益來源是否與原先設定的投資獲利邏輯一致。若兩者出現偏差,即便子基金短期內獲得不菲收益,FOF/MOM管理機構也會贖回份額。
“我給FOF/MOM領域調研員的一項KPI考核,是一年內需調研200余家私募基金。有些投資風格靈活的私募機構需要根據市場波動多次調研,才能準確掌握他們的投資獲利邏輯。”李春瑜說。
平安銀行總行事業部副總裁陳華良向記者表示,盡管FOF/MOM機構正在積極提升子基金調研與遴選能力,但不同銀行對合作機構有著不同要求。比如平安會看重FOF/MOM機構的收益來源,是來自BETA(即被動跟隨股指上漲獲利),還是阿爾法(靠主動配置獲得超額回報);若兩只FOF產品收益相差無幾,就比較他們各自的凈值回撤值,選擇回撤值較低的產品;若凈值回撤值也相差不多,就再比較風險對沖成本高低,選擇風險對沖成本較低的產品。
“只有對FOF/MOM產品進行穿透式分析,才能真正了解他們能否提供持續穩健可觀的收益,以及長期較低的投資風險。”陳華良說。目前國內資產管理規模超過百億的專業FOF/MOM機構不多,多數機構的投資策略不夠豐富,并缺乏獲取優質資產的實力。
李春瑜直言,國內FOF/MOM產品能否抓住銀行理財子公司介入的新風口,主要取決于它們對風險收益比的更好掌控、優質資產的獲取能力、投資策略日益多元化等。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