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見習記者 楊潔
你愛投資嗎?有人認為“今朝有錢今朝花”,有人認為“若要生活好,勤奮、節儉、儲蓄三件寶”,在“月光族”和“存錢黨”之外其實還存在另一個群體——“投資達人”。
12月22日,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主持召開黨委會和黨委(擴大)會,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其中,“著力加強資本市場投資端建設,增強財富管理功能,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助力擴大內需”被定為證監會系統明年要重點抓好的工作之一。
“‘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與我國大力發展科技創新,提升直接融資占比的政策方向相一致,證監會本次表態意味著未來相關政策措施將陸續落地,居民儲蓄轉移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將成為必然趨勢”。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資本市場在支持新經濟發展中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國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借助資本市場渠道大量流向實體經濟中的新經濟領域,一方面能夠為新經濟崛起提供充足的融資支持,加快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另一方面,新經濟的高速成長也能為居民投資帶來豐厚的回報,產生明顯的財富效應,有助于擴大內需,進一步支持經濟發展。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監管層今年以來至少2次表態促進居民儲蓄“搬家”。那么,各年齡段的居民更熱衷于投資還是更傾向于儲蓄?距離2021年僅剩3天,熱衷于投資的居民明年又有何計劃?記者12月27日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身邊經常有朋友建議我學習投資理財,由于手頭資金有限,作為‘小白’的我只拿出了1000元來‘試水’”。今年剛本科畢業的蒙蒙(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10月份她在支付寶APP上購入一款封閉期為18個月的中高風險的基金產品,截至目前已累計收益32.95元,嘗到“甜頭”她準備再增加投資金額。
今年剛到一家金融行業公司工作的“80末”常女士受環境影響,投資意愿和投資信心明顯增強。她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我現在基本上銀行卡里只預留1萬元左右的流動資金,其余資金全部用來投資,主要購買國債逆回購、銀行理財產品和股票等”。談話間,常女士向記者展示了她今年6月初在某商業銀行APP購買的兩款限額均為5萬元的低風險理財產品,手機頁面顯示,兩款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在3.3%以上。常女士表示,她是穩健型投資者,“雖然投資回報不高,但還是比銀行活期存款利息高很多,明年會關注收益率相對高一些的理財產品”。
而與常女士年齡相仿的任先生則更喜歡購買中高風險的基金產品。據任先生介紹,他的資金配置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將少量資金存入銀行卡中,主要用于日常消費,另一部分將剩余資金幾乎全額放入支付寶內以購買基金,“我目前購入了7萬元的中高風險基金產品,另有3萬元放入余額寶中用于倉位調整。我個人比較偏好消費和醫療概念的基金產品,因為我覺得從長期來看,其風險較低,收益尚可,目前行情也不錯,我購入兩個月就已有幾千元的盈利。”
談到明年的投資計劃,任先生表示,“我會繼續持有當前基金產品,同時打算每月再定投一部分,逢低補倉。由于工作原因,我沒時間一直盯著股市,所以暫時不會考慮炒股,計劃利用空閑時間多學習相關基金知識,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著手挑選優質基金”。
已有20年工齡的郝女士的投資方式則以基金產品和股票為主,據她介紹,基金產品均在某國有銀行官網購入,其中包含低風險的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中高風險的混合型基金,另外每月還會拿出幾千元去定投基金,作為孩子的教育金。“目前來看,基金產品的整體收益不錯,累計收益率在16%左右,同時我今年股票的投資收益也很不錯。我好看中國經濟,明年會繼續增加對股票的投資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在四五線城市的退休人員中多數人投資理念比較保守,還是以銀行儲蓄為主,以抵御家中需要用錢的突發狀況。
據央行2020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第三季度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0.4%,比上季度下降2.5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26.1%,比上季度上升2.3個百分點。居民偏愛的前三位投資方式依次為:“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基金信托產品”和“股票”,選擇這三種投資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別為47.5%、24.4%和16.9%。
談及今后應從哪些方面推動居民儲蓄“搬家”的動力?董忠云表示,第一,只有資本市場長期向好,具有較強的財富效應,令投資者能夠從投資中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才能吸引居民儲蓄主動向資本市場匯聚。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自身制度建設,不斷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加強投資者保護和教育工作。第二,要完善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和激勵,促進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投資服務能力。如通過考核、評級等機制的改革,引導和鼓勵證券、基金、信托等機構不斷提升專業投資能力,并更加注重長期投資。第三,要堅持房住不炒的調控基調,只有壓低投資房產的預期收益率,才能促進居民在資產配置中逐步降低房地產的比重,促進資金轉向支持資本市場。同時,應確保資管新規的順利過渡,堅持打破剛兌的大方向。大量高收益剛兌產品造成了市場風險定價的扭曲,在打破剛兌的趨勢下,權益資產的風險收益比會逐漸凸顯,對更多資金形成吸引力。
19:21 | 宇新股份:截至2025年4月18日股東... |
19:21 | 瑞爾特:將持續推進搭建完善的銷售... |
19:21 | 朗科科技:截至2025年4月20日股東... |
19:21 | 華綠生物:公司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原... |
19:21 | 西部牧業:截至4月18日股東總數為2... |
19:21 | 博匯股份:截至2025年4月18日股東... |
19:21 | 遠望谷:截至4月18日股東總戶數為6... |
19:21 | 眾捷汽車:目前公司暫未有人形機器... |
19:21 | 沃森生物:公司目前有6款產品處于... |
19:21 | 回盛生物:公司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 |
19:21 | 眾捷汽車:產品已進入奔馳等20多個... |
19:21 | 金現代:截至2025年4月18日股東人...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