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喬宇 賀王娟
9月過半,資管新規過渡期僅余不足4個月,又逢華夏理財成立滿周年,華夏理財副總裁賈志敏日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分享了華夏理財轉型的成果和進展,公司的投研理念和經驗。
“目前公司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產品已經完成凈值化轉型,在今年年底這個比例將全面達到監管要求。”賈志敏表示。
在賈志敏看來,過去更多是強調金融體系在宏觀經濟運行中資源配置功能,資管新規等監管文件的出臺意味著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的開啟,資產管理機構未來還將承擔起財富分配的重要職責。
《證券日報》:資管新規過渡期進入倒計時,如何看待資管新規對于銀行理財的影響?
賈志敏:資管新規等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與宏觀經濟發展模式高度相關。1949年-2008年,我國宏觀經濟處于工業化主導階段,金融更多體現在以銀行為主導,以銀行表內存、貸業務為主要支撐的間接融資服務模式。2008年-2017年,我國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共同主導階段,房地產、政府平臺、基建大規模發展,銀行表內業務受資本約束情況下,銀行理財、信托這類影子銀行業務蓬勃發展,金融的間接服務模式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2017年以來,我國進入以信息化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階段,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提出新要求,直接融資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銀行理財公司應運而生。
短期來看,銀行理財打破了原來資金池的運作模式向凈值化、直接融資方向轉型,大眾投資者和銀行理財管理人需要時間去適應。長期來看,資管新規能夠倒逼整個資管行業投研能力的提升,投資策略更豐富、產品品類更齊全,能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和盈利體驗。資管機構管理好居民財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促進共同富裕良性循環的同時,自身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證券日報》:目前,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是國內大資管行業中規模最大兩類分支,您認為它們有什么不同?
賈志敏:公募基金風險收益特征明晰,是由市場機會驅動,股票、債券、混合等不同類型基金對應于不同的投資標的和投資策略,能為客戶提供參與不同市場機會的工具和手段,但要求投資者對具體的投資品種和買賣時機做出選擇,其投資收益既與所投資基金的凈值表現相關,更與投資時機的選擇直接相關。目前仍然存在“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象,這更多是因為人類腦神經系統經過幾十萬年進化,形成的“損失厭惡”、“盲目從眾”等心理特征和追漲殺跌的本能。普通投資者很難做到反人性投資,專業投資者也需要通過認知能力的不斷拓展和投資范式的不斷進化,實現投資績效的提升,做到“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
與公募基金相比,銀行理財是以投資者需求為驅動,圍繞客戶在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方面的特定需求提供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在投資品種、投資方式上有多重選擇,能對市場各類投資策略、投資機構的投研能力進行高效整合。面對不同的經濟環境,對不同策略、不同資產組合作為零部件進行組裝,能盡可能增加每只產品所投策略和資產的豐富度,降低單一策略和資產的集中度,并實現精細化運作,一定程度平滑投資風險,實現產品層面的風險收益平衡,更好地改善客戶的盈利體驗。
《證券日報》:華夏理財如何搭建投研框架?
賈志敏:華夏理財堅持“四位一體”投研框架,即宏觀、行業與產業、策略、策略組裝四個層次,相互作用和驗證,選擇全市場各類優秀子策略并進行有效組裝。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投資研究方式,開放融合包括基金、券商在內的海內外各類機構的投研優勢,保障宏觀研究、行業與產業研究的全面性和精準性。同時,強化投資團隊范式訓練,不斷優化和量化對市場各機構、各類策略的評價能力,形成可投策略庫,并根據客戶期限、收益、風險的特定需求進行策略組裝,優化客戶的投資體驗,形成銀行理財公司經營特色。
《證券日報》:有沒有特別的人才激勵措施,以保障華夏理財投資能力的精進?
賈志敏:除了吸納來自集團的人才,華夏理財投資板塊還在通過市場化招聘的方式積極廣納人才,制定了具體的人才考核激勵措施。資產創設和產品組裝環節的考核細化到投資經理維度,單個產品、單類資產落實到人,各自設定明確的業績考核基準,在業績歸因基礎上進行跟蹤監測和考核。與之相配套,建立健全投資板塊人員的針對性引進、人員晉升退出以及跨部門、跨板塊人員流動機制,實現崗位分工與人員能力相匹配,提升執行力和工作效率。
《證券日報》:金融科技是如何賦能華夏理財的?
賈志敏: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RPA等技術的不斷成熟,金融科技在資管行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華夏理財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的手段去了解用戶,從而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另一方面通過高新技術手段提高華夏理財中后臺運營的效率。
此外,華夏理財內設獨立的金融科技板塊和部門,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構建了多方合作共贏的金融科技生態圈,按照系統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推進路線,持續提升金融科技核心能力,不斷加強金融科技對業務的賦能。
(編輯 李波)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