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妍
2024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理財出現大幅“降溫”。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4月22日,年內共有451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相比去年同期的944家,下降52.22%;合計認購理財金額為1520.2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3.65%;上市公司持有理財產品數量由去年同期的5988個降至2624個,較去年同期下降56.18%。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理財熱情大減,與多重因素有關,包括上市公司閑置資金變少、理財產品收益降低以及監管機構優化上市公司回購規則等。
理財規模和持有產品數量“雙降”
4月16日晚間,吉林敖東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使用不超過10億元的閑置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而去年吉林敖東的投資上限一度達到32億元。
不過,去年吉林敖東在證券投資上的收益并不理想。根據2023年年報披露,去年,吉林敖東共投資了遼寧成大、第一醫藥、南京醫藥等9只境內外股票,但只有第一醫藥、綠葉制藥、東陽光長江藥業獲得收益。
實際上,吉林敖東理財降溫,只是今年以來國內上市公司“理財熱”下降的一個縮影。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4月22日,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累計認購理財金額1520.21億元,與去年同期的4182.44億元相比下降63.65%;持有理財產品數量2624個,與去年同期的5988個相比下降56.18%。
從上市公司認購的理財產品結構來看,各類存款、銀行理財等產品的認購金額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各類存款產品總計認購金額同比減少65.49%,銀行理財的認購金額則同比減少57.55%。此外,雖然上市公司認購各類存款產品的金額有所下滑,但其在認購的所有理財產品中的金額占比仍高達80.26%。
冠苕咨詢創始人周毅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對存款類產品依賴度較高有幾個方面原因:一是上市公司在進行資金管理時,往往采取較為保守的策略,避免高風險投資可能帶來的資本損失,因此更傾向于選擇風險較低的存款類產品。二是近年來,資管新規的實施以及市場利率的變動導致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加大、收益有所下降,而存款類產品的性價比提升,因此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睞。三是在經濟增長放緩或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可能會更加謹慎,偏好投資于低風險的存款類產品。
產品安全性和流動性是首要考慮因素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更多地屬于一種閑錢理財行為,以最大化資金的使用效率為目的,追求無風險收益。在此背景下,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低風險等成為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的普遍需求。
專家表示,上市公司對于理財產品的認購熱情大減或與收益率波動有關。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隨著上市公司融資渠道有所收緊、盈利壓力增大,可用于理財的資金規模也會相應下降,公司需要將更多資金投入在主營業務上;另一方面,債市資產荒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收益降低使得企業對投資理財的意愿下滑,部分理財產品“暴雷”也加劇了企業對于投資安全性的擔憂。
從存款端來看,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多次調降,目前已降至低位。存款利率走低的同時,理財收益率波動也進一步加大。近期多家理財子公司也下調了新發產品的業績基準。
也有專家認為,上市公司理財產品配置熱度降溫或與監管機構優化上市公司回購規則有關。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對記者表示,監管機構優化上市公司回購規則,著力提高股份回購便利度,上市公司通過回購股份優化市值管理的行為有所增加,可配置的閑散資金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明明表示,未來上市公司買理財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確定流動性情況和產品期限,即這筆閑置資金最長可以放多久。同時,需要注意預期收益和風險的關系,包括最大回撤是否在可承受范圍內。此外,考慮到理財多為固收類產品,因此還需關注債市波動的方向和底層資產的信用風險。
不過,展望未來,大多機構對理財市場規模回升仍持樂觀態度。明明認為,理財市場規模上半年將會修復到28萬億元以上的水平,下半年有望站上30萬億元的關口,但隨著債市收益率的整體下行,后續理財產品收益也會隨之走低。
(編輯 孫倩)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00:25 | 江蘇證監局聯合多方召開宣介會 推... |
00:25 | 公司零距離 ? 新經濟 新動能 | 濰... |
00:25 | 聚焦基金一季報 | 透視基金一季度... |
00:25 | 年內1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甩賣”...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