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大宗商品看空情緒不斷彌漫,多個品種甚至無視基本面偏緊張攜手下跌。“大宗商品旗手”高盛亦本輪商品牛市以來罕見地喊出了看空的聲音。
大宗商品是否到了牛熊轉換的關口?美林時鐘的指針又將指向何方?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大類資產輪動處于滯脹末期,目前大類資產在“緊縮”和“衰退預期”交易之間不斷反復,這種情況短期或將延續。
“大宗商品旗手”多轉空
6月以來,大宗商品市場遭遇“滑鐵盧”,國際投行紛紛調低對原油、銅等商品的價格預測,就連“大宗商品旗手”高盛近日都轉向看空銅價了。
根據該行最新預測,未來3個月銅價為每噸6700美元,較此前的預測8650美元降低逾22%。
NicholasSnowden等高盛分析師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目前銅價面臨兩大危機,即可能將持續到冬季的全球能源危機或將威脅經濟增長,進而導致銅需求不及預期,此外美元飆升也給銅價帶來巨大壓力。據報道,過去兩年,該行一直是銅市舉足輕重的多頭之一。
從銅價表現看,文華財經數據顯示,國際銅價較3月份的創紀錄高位已經下跌逾30%。不過,盡管調低了價格預期,但高盛對銅價的樂觀態度并未消散,該機構預計6個月后銅價將達到7600美元,12個月后將達到9000美元。該行認為,隨著銅礦供應達到峰值,銅價將迎來“結構性牛市”,有望在2025年達到15000美元。
銅市的多空轉換只是近期大宗商品市場疑似“牛轉熊”的表現之一。
據統計,自今年3月份高點以來,國際油價累計下跌約25%,國際金價跌幅近21%。
宏觀預期主導商品走勢
眾所周知,大宗商品作為一類特殊的大類資產,兼具商品屬性與金融屬性。通常,前者交易邏輯更加側重經濟及產業基本面,而后者受貨幣政策等宏觀因素影響更甚。
對于6月以來商品市場跌勢,一德期貨宏觀經濟分析師寇寧分析,主要是受到兩因素影響。“主要經濟體經濟景氣轉弱,歐美制造業PMI環比顯著回落,發達經濟體經濟擴張放緩,強化了市場對全球經濟衰退的預期,商品需求走弱預期增強是本輪商品出現普跌的主要原因。此外,6月以來,美元指數止跌轉漲,重回強勢,作為大宗商品的標價貨幣,美元再度走強進一步加大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行壓力,導致以美元標價的主要國際大宗商品全面走低。”寇寧說。
美爾雅期貨首席經濟學家原濤說:“市場預期美國6月通脹將繼續升溫達到新高,提升美聯儲快速加息的預期,75個基點的加息一度導致美國期限利差收斂甚至倒掛,引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巨大擔憂,因此以原油、倫銅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出現衰退擔憂驅動下的下行走勢。”
“在地產需求出現好轉跡象之前,由于海外成本端的大幅崩塌,國內商品也繼續處于弱勢探底的過程中。”南華期貨咨詢服務部副經理顧雙飛分析,綜合看,6月份以來的大宗商品大跌行情乃是由海外宏觀預期主導。
美林時鐘會否換象限
原油、黃金、銅作為商品龍頭,對大宗商品市場的帶動作用不言而喻。“大宗商品旗手”觀點轉空之際,美林時鐘投資框架下大類資產投資價值的排序會否動搖?
南華期貨宏觀外匯分析師馬燕認為,對于大類資產排位,在滯脹時期,大類資產當中商品最優,其次是股債和現金。在衰退期則明顯不一樣,債券表現最優,現金其次,商品表現最差。“而美國當前則處于滯脹末期與衰退預期的交替期,尚未進入到切實的衰退期,在這個時期,大類資產走勢往往會在緊縮交易和衰退交易之間不斷交替。”
“結合當前美國潛在經濟走勢下行、通脹上行、美聯儲加息周期情況,可以判定美林時鐘處于復蘇周期的結束和繁榮階段的開始。大類資產的排位依次是商品-股市-債券。”原濤說,“結合過往周期大類資產運行波動規律和經驗,在復蘇-繁榮的轉換過程當中,大宗商品會在前期復蘇走高的基礎之上,會出現一次”階段性回調-二次筑底-再繼續抬升“的過程。6月以來的此輪大宗商品價格下行,符合二次回調筑底的周期特征。”
原濤認為,本次大宗商品的二次回調筑底,有利于復蘇周期的多頭投資者獲利了結、兌現盈利籌碼,同時為繁榮周期的投資者帶來一次新的做多機會。
展望后市,馬燕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大類資產可能會在緊縮交易和衰退預期交易之間不斷交替,大宗商品整體將偏空,不過能源類商品由于受到供給約束因素干擾下跌走勢可能不會特別順暢;對于美股而言,不論是緊縮交易還是衰退交易,都將對其相對偏空,一直處于下跌趨勢中;對美債而言,預計美債利率見頂可能會出現在四季度。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