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寧
期貨業主要上市公司去年經營情況揭曉。《證券日報》記者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48家期貨公司發布去年年報,合計實現凈利潤75.23億元,相較2022年的84.2億元出現回落。其中,有18家公司凈利潤超過1億元;9家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從同比數據來看,僅有15家公司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其余公司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體來看,頭部公司盈利能力表現良好。其中,中信期貨、永安期貨和國泰君安期貨去年凈利潤排名靠前,分別實現凈利潤8.7億元、7.3億元、7.1億元,但從同比數據來看,中信期貨和國泰君安期貨均有所下滑。此外,中信建投期貨、上海東證期貨、銀河期貨、招商期貨等公司去年凈利潤均在3億元以上。華泰期貨、浙商期貨、方正中期期貨等8家公司,去年凈利潤也保持在1億元至3億元之間。
相較之下,大越期貨、上海大陸期貨、紅塔期貨等公司去年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浙商期貨董事長胡軍向記者表示,海外市場宏觀經濟波動較大,全球大宗商品庫存處于高位,這對金融市場交易產生一定影響。
多位期貨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從整體情況來看,傳統業務盈利能力逐步下降等因素導致期貨公司盈利下滑。差異化發展成為當前各機構加快布局的重點,這在頭部公司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中糧期貨黨委書記、總經理吳浩軍向記者表示,接下來公司將加快創新產品與服務,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一是全面推進一體化建設,實現客戶、賬戶、數據等統一管理,提升運營服務效能;二是依托股東資源及專業優勢,助力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三是強化研究能力,提高研究水平和深度,為客戶提供更加精準、專業的服務。
“公司將加強新能源板塊品種研究,協助推進碳排放權期貨、天氣指數期貨等品種的研發,不斷深化綠色金融發展。”吳浩軍表示,同時,公司將夯實經紀業務、打造特色風險管理業務,并建立資管業務生態。
“今年公司在經紀業務、資管業務、風險管理業務方面協同發力,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銀河期貨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青向記者介紹,以資管業務為例,去年期貨資管的管理規模出現一定程度下滑,公司迅速調整經營方向,大力鼓勵和發展主動管理模式,今年資管業務規模預計將超過去年峰值水平。
在楊青看來,期貨公司應當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不斷探索創新綜合服務模式,助力實體產業更好地運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抵御波動,減輕實體企業發展的包袱。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00:25 | 江蘇證監局聯合多方召開宣介會 推... |
00:25 | 公司零距離 ? 新經濟 新動能 | 濰... |
00:25 | 聚焦基金一季報 | 透視基金一季度... |
00:25 | 年內1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甩賣”...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