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北京訊(記者鄭源源)作為國內財產再保險行業的主渠道和先行者,中再產險始終堅持金融企業服務“三農”的使命職責不動搖,切實把握國家戰略需要、著眼行業發展痛點、突出再保主業優勢,持續為農險行業提供再保險支持和服務,不斷推動我國農業保險和再保險實現高質量發展。
長期參與農業再保險業務
中再產險長期深度參與中國農業再保險市場建設與業務經營。早在2007年,中再產險就與多家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簽訂政策性農業再保險框架協議,為尚處在試點階段的農業保險提供整體性再保險保障,是最早參與我國農業再保險業務的市場主體。
多年來,中再產險累計為農險行業提供風險保障達1.71萬億元,累計賠付支出超過420億元,在暴雨洪澇、嚴重干旱、超強臺風、非洲豬瘟疫情等各類極端災害事件中,為農險前端提供充足保障和及時賠付。
2018、2019年非洲豬瘟疫情時期,中再產險積極發揮再保險的風險保障作用,兩年共計賠付支出超過24億元,及時為養殖行業“輸血減負”,全力保障國家生豬生產和服務民生穩定;同時發揮技術和數據優勢,開展疫情趨勢監測、防控技術交流和保險專項統計等重點工作,顯著提高了保險行業風險應對能力。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中再產險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要求,為近200個產糧大縣提供再保險保障。中再產險在擴大行業承保能力、支持農險創新發展、提升行業服務質量和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作出部署和要求。中再產險專門成立高標準農田專屬保險創新小組,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和支持下,通過對河北、內蒙古、江西、廣東和山西等地的實地調研,完成了高標準農田專屬保險示范條款、費率規章和承保理賠指引等核心內容的研發,協同前端直保公司合作伙伴共同推進高標準農田保險試點,通過保險手段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提供全周期、全鏈條的風險保障。
探索建立農業再保險體系
2014年,經原保監會同意,中再產險聯合23家國內保險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中國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通過制度化安排和市場化模式,有效整合了行業資源,農共體每年為行業提供50%以上的再保險保障。
中再產險作為農共體管理機構所在單位和主要再保人,平均為其提供近80%的承保能力。
農共體運行期間,不斷擴大行業承保能力,提供穩定再保險保障,在我國農業再保險市場發揮主渠道作用,有效支持了直保前端發展和創新,使我國農業保險基礎能力建設水平得到提升,對健全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進行有益了探索。
積極創新農業保險
中再產險重點開展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以及各類涉農保險業務的風險分散模式研究和支持,并以高標準農田專屬保險、天氣指數類保險等創新產品為代表,打造“三農”保險產品創新品牌。
2021年,中再產險通過昆明鮮花價格保險、河北饒陽葡萄氣象指數保險等多款亮點產品的研發與試點,為地方名特優和支柱性農產品提供可靠風險分散支持,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000萬元,助力地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發展,強化產業富民效果。
該公司針對不同直保客戶公司的業務布局和發展特點,搭建以個性化技術支持和研究資源分享為亮點的立體化客戶服務體系。通過整合數據和技術資源,自主打造包含從方案設計到承保理賠、再到風險分散全流程解決方案的“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平臺”,作為服務項目提供給客戶公司,有效幫助合作伙伴打破創新產品落地壁壘。
業務布局與國家戰略相融合
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中再產險將充分發揮再保險主渠道優勢,堅持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力提供農業風險保障;加快服務現代農業基礎建設,推動高標準農田專屬保險試點工作,服務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保護耕地價值;探索研究林草碳匯保險產品,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持續服務“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實現綠色價值;全力服務“六穩”“六保”,充分做好社會民生運行的“安全閥”,彰顯社會價值。
業務轉型與創新驅動相融合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中再產險主動適應市場變化,通過農險業務和涉農業務“雙輪驅動”,實現公司農險板塊的轉型發展;依托過往創新模式和創新經驗,提前針對戰略潛力領域謀篇布局,切實有效提高產品創新落地轉化能力。
未來,中再產險將協同相關單位,進一步推進農險領域行業性科技成果轉化,重塑保險價值鏈,以創新謀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更好地滿足“三農”領域的風險保障需求。
業務發展與國際經驗相融合
我國已成為全球農業保險保費規模最大的國家,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中再產險作為國內保險業“走出去”的先行者,未來將繼續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和兩種資源,對標國際先進領域,從產品開發、精算定價、承保理賠、技術應用等多角度,提升行業領先水平,努力打造國內農業保險市場發展新動能、實現新價值,助力我國從農業保險大國轉變為農業保險強國。
責任編輯:李美麗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