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農業保險對保護我國糧食安全以及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止損減損以及防范產業風險、保障農民權益等方面都發揮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在近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保險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強,覆蓋面和滲透率持續提升,其保障程度不斷增加,日益成為廣大農民應對農業風險災害挑戰的堅實后盾和依靠。特別是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據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統計,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為1.6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5.46萬億元,實現農業保險保費規模1192億元,同比增長23%。這也說明,農業保險在農業風險管理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但也要認識到,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短板。比如,除三大主糧之外,大宗農產品的總體保障水平仍然較低、理賠還不夠規范、地區不平衡的問題明顯存在等,這與高質量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亟須補齊短板。
為此,保險行業及相關領域尚需繼續努力,將我國農業保險事業做大做強,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夯實國家安全基礎。
要進一步發揮好農業保險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需要在頂層設計上發力,政府各部門要協同發力,推動財政投入的支持力度,不斷健全農業保險制度體系。在此基礎上,按照統一標準、協同推進、數據共享的原則,加快打造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平臺建設,推動中央和省兩級農業保險數據化平臺的建設,加快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的統籌和共享。
與此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提標增品擴面,繼續擴大糧食高保障險種的覆蓋率。如從產糧大縣向產糧大戶覆蓋,提高大豆油料作物和生豬等主要的肉食保險保障水平,讓更多農產品優質品種納入到政策性農業保險中。
創新在農業保險中的運用也至關重要。為適應“農業保險+”的實際需求,探索更多運用“保險+期貨”“保險+信貸”“保險+擔保”等產品創新模式。尤其是針對越來越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適應其新的發展要求,開發出更多有針對性的農業保險產品,并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場景。以此有效幫助農民抵御自然災害,也進一步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科技的創新應用是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驅動力。為此,需要加大農業保險科技投入,用科技力量護航農業保險健康可持續發展,為農戶架起更具科技含量的農業保險“防護網”。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構建專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也是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隨著農業保險的不斷發展,規模逐步擴大,行業也會逐漸累積起高額風險。這需要各相關部門未雨綢繆,及早在農業保險機制方面構筑“防護堤”,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體系,以確保進一步發揮好農業保險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促進農業風險管理逐步走向良好的發展態勢。
本報編輯部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