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在近日舉行的2024陸家嘴論壇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保險業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并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險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柱,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為1.64億戶次農戶提供保險保障,大病保險覆蓋人群達到12億人,保險業積累的養老準備金超過6萬億元、長期健康保險責任準備金超過2萬億元。
切實發揮農業保險功能作用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在保費收入、賠付金額以及服務農戶方面都實現快速增長,農業保險支農、惠農、富農、強農作用進一步發揮。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農業保險賠付了1124億元,同比增長25.4%,惠及農戶5772萬戶,農險賠付率達到80%。今年1月份至4月份,農業保險賠付294億元,同比增長8%,惠及農戶813萬戶。我國農業保險累計為1.64億戶次農戶提供保險保障。
特別是今年,我國積極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在全國范圍全面實施,將有效服務鄉村振興。
“這是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一項新的重要政策,不僅提高了風險保障水平,有利于三大糧食作物的生產可持續,還將進一步保障種糧農戶的收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庹國柱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做好風險減量服務
風險減量服務是在傳統保險聚焦防災防損的基礎上,使保險從災后補償向災前、災中、災后全方位風險管理的拓展。
以農業保險為例,近年來,農業保險的風險減量管理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經營機構和農戶的重視。
“風險減量是思維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重要創新。”庹國柱介紹,“全方位實施風險減量管理,不僅可以為保險公司降低成本減少賠付,更重要的是減少了社會財富的損失。如果全面實施有效的風險減量管理,可以降低風險損失率,從而降低保險費率。”
為深入落實風險減量服務專項部署,著力構建風險減量服務的長效機制,各保險機構正積極為投保的生產經營企業開展風險評估、技能培訓、隱患排查、應急演練、監測預警等前置服務。
如,人保財險積極踐行“保險+風險減量服務+科技”新商業模式,充分運用風險減量服務手段,從傳統的“災后”補償轉向“災前”預防預警、“災中”快速響應、“災后”精準理賠。通過在保前、保中、臨災、災中、災后五個環節全面嵌入風險減量服務舉措,切實發揮保險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助力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損失水平。
具體來講,在保前,人保財險深入推進巨災風險研發,全面實施法人客戶風勘;在保中,與中國氣象局合作,持續開展氣象物聯預警,常態化實施大災應急演練;在臨災時,強化風險隱患排查,面對面指導臨災處置方法;在災害發生過程中,快速響應客戶需求,調度資源迅速施救;在災后,開通理賠綠色通道,實施災后風險復盤,幫助廣大車主、農戶、企業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巨災保險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我國巨災保險取得顯著進展。今年2月份,河北正式落地全國首單全災種、廣覆蓋、長周期的綜合巨災保險,意味著我國巨災保險體系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近期,我國南方多地持續遭遇強降雨天氣,導致廣東、廣西、安徽、福建、湖南等地區發生嚴重的洪澇和地質災害。面對災害,保險業迅速行動,充分發揮其在災害防范、救援和理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今年汛期以來,浙江多地也出現連續大范圍降雨。麗水、溫州等巨災保險試點地區迅速啟動“應急+保險+服務”機制,保險機構充分發揮人員力量,把防汛預警做在前面,通過提前災害隱患排查、事先轉移群眾及開通理賠應急通道等工作和服務,把損失降到最低。
南方暴雨洪災再次凸顯了巨災保險體系建設的重要性。災害發生后,保險業快速反應、高效理賠,在為受災地區提供及時經濟支持的同時,也提升了保險業防災減災能力。
李云澤表示,將推動健全多方參與的巨災保險保障體系,指導保險機構發揮風險管理專業優勢,做好事前防災、事中減災、事后救災。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