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甘肅訊(通訊員郭晶)近5年來,農行隴南分行持續不斷為農業農村發展輸送“金融活水”,著力拓展農村普惠金融廣度和深度,探索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之路。據悉,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行累計發放產業精準扶貧貸款170億余元,惠及45萬人次。
暢通金融“血脈”讓鄉村經濟釋放活力
“種植半夏投入大,以前我一直想種但沒錢。多虧了農行5萬元的‘精準貸’,2017年我種了兩畝半夏,當年收入近2萬元。”西和縣洛峪鎮段家村村民張有澤樂滋滋地說。
曾經的段家村,農田撂荒,村民收入甚微。隨著農行與當地政府聯合,支持半夏種植,洛峪鎮的半夏產業開始規模性發展。正是借著這股“春風”,張有澤申請了農行5萬元貸款,家里的日子從此“活”了起來。
據悉,農行隴南分行完善“服務分級、主體分層、產品分類”的金融支持體系,加快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六大系列”產品線建設,創新推出了“花椒貸”“蘋果貸”“中藥材貸”等20余款惠農產品,有效滿足種養殖農戶和加工、經銷流通環節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能人大戶資金需求,形成了“一縣一品”、“一縣多品”的金融支持特色產業模式,采用免擔保、純信用的方式,實現了貸款批量化、線上化和規模化發展,有效破解了“三農”融資短板,累計放款25.8億元,惠及3.2萬戶農戶。
開展“移動服務”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在洛峪鎮蜿蜒的山路上,記者看到一輛流動金融服務車緩緩駛來,“中國農業銀行”幾個大字讓住在山上的老鄉心安。
據農行西和縣支行行長李赟介紹,借助流動服務車填補網點空白鄉鎮,開展定時上門服務,讓偏遠鄉村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家門口銀行”的便利。
記者得知,農行隴南分行建立了“人工網點+自助銀行+掌銀+惠農通工程+流動服務”“五位一體”服務體系,搭建城鄉協同發展橋梁。累計在農村設立惠農服務點2898個,行政村覆蓋率達85%,各縣增配的流動金融服務車便利了惠農服務點未觸達的村民,更是讓金融血脈貫通了“遠端末梢”。
此外,該分行積極服務數字鄉村建設,通過實施“掌銀下鄉”工程、手機移動端開展農戶信息建檔等,構建金融服務的新業態、新路徑。
去年以來,農行積極打造“掌銀示范村”,實現了查詢、轉賬不出村,繳費“一鍵通”。農行還進一步上線了“產業振興貸”“農戶綜合經營貸”等惠農信貸產品,成功將掌上銀行升級為移動貸款平臺。
截至6月末,該分行累計為50余萬農戶開立掌銀,建立農戶金融信息檔案近4萬戶,授信5.4億元,發放線上農戶貸款5.1億元。
引流金融“活水”潤澤普惠金融發展
“合作社能夠實現快速發展,與農行金融支持是分不開的。”宕昌縣豐達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喬伍忠說。2019年初合作社藥材收購、新品研發資金短缺,他試著聯系農行,“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就順利拿到300萬貸款!”
同喬伍忠一樣,文縣隴興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辦理農行“小微e貸”,也順利解決了資金周轉緊張的難題。“去年3月,正在為資金周轉發愁的時候,通過微信朋友圈得知農行貸款無需抵押,僅通過分析公司的財務結算和納稅數據便可能得到貸款,我試著聯系農行還真貸到了100萬貸款,利息還很低。”該公司總經理郭文平感慨地說。
“截至6月底,農行隴南分行發放‘納稅e貸’8633萬元,惠及近300戶小微企業。”農行隴南分行鄉村振興部相關負責人說。
找準服務定位、創新產品設計、探索擔保機制,農行隴南分行走出了一條支持特色產業發展,接續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把金融活水引流到阡陌田間,為鄉村振興“山水畫”潑墨弄彩。
責任編輯:石柳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