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金霞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片被青山綠水環抱的沃土上,鄉村治理的畫卷正在徐徐鋪展,而桂林銀行以其獨特的金融服務模式,悄然成為這幅畫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家根植于八桂大地的金融機構,如今已成為鄉村治理與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伙伴。
近期,中國銀行業協會組織“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銀行業主題成果調研行活動。《農村金融時報》記者深入桂林銀行近10家遍布鄉村的網點,親眼見證這家銀行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將金融服務深度融入鄉村治理的細微之處。
桂林銀行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桂林銀行供圖
金融賦能破解產業發展瓶頸
在凌云縣下甲鎮彩架村,桂林銀行百色分行與彩架村攜手書寫了一段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自2020年桂林銀行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設立以來,不僅為村民帶來極大便利,更為彩架村桑蠶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隨著桂林銀行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在彩架村落成,村民們再也不用為辦理金融業務而長途跋涉,極大節省了村民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作為該服務點站長同時也是彩架村副主任的張明亮,親歷了這一變化帶來的福祉。他向來訪的記者介紹說:“今年以來,通過我們的推薦,桂林銀行已為村民推薦辦理了27筆共計100萬元的貸款。”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興旺。彩架村與桂林銀行百色分行緊密合作,通過產業授信的方式,為養蠶戶提供急需的資金支持。充足的資金激發了村民的創業熱情,推動彩架村桑蠶產業快速發展。據介紹,該村農戶養蠶的利潤率高達10倍以上,為村民增收致富開辟新路徑。除了提供資金支持,桂林銀行還利用“天天開心團”小程序、鄉村振興直播間等線上平臺,幫助彩架村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桂林銀行與彩架村的合作,是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面對市場環境變化,該行全面下沉金融服務,通過構建“市—縣—鄉—村”四級網絡體系,將服務觸角從城市延伸至鄉村,設立近7000家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實現對廣西已設機構地區100%縣域、66%鄉鎮和57%行政村的金融服務覆蓋率。
桂林銀行百色分行副行長溫海妮在談及該行服務模式時表示,桂林銀行秉持“金融服務與非金融服務相融合”的核心理念,自上而下構建一個全面服務群眾的平臺。這一創新服務模式不僅體現銀行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也彰顯了其致力于提升客戶服務體驗的決心。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桂林銀行已在廣西12個地級市設立分支機構,市區網點254家、縣城區網點205家、鄉鎮網點478家、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近7000家。截至同期,桂林銀行并表資產總額5635.84億元,各項存款余額4177.0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474.52億元。
全方位融入共繪治理新篇章
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桂林銀行還積極與村委會溝通協作,共同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徑。通過參與鄉村規劃、環境治理、文化傳承等工作,將自身工作深度融入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與村委會形成良好的互動與合作機制。這種全方位融入的治理模式,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也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凌云縣浩坤村位于百色喀斯特地貌核心區域,自然風光旖旎。其中,浩坤湖以其翡翠般的湖水、曲折的岸線和星羅棋布的島嶼,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然而,在高速公路通車前,由于交通不便,游客難以抵達,這片美景只能“藏在深閨人未識”。
百色市至凌云縣高速公路通車后,浩坤村與外界的距離縮短至一個小時,曾經偏遠閉塞的浩坤村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隨著道路暢通,浩坤村迅速發展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桂林銀行在該村設立了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將金融服務、便民服務、惠民服務及增值服務送到村民家門口,極大地便利村民生產生活。服務點還融合了兒童之家和農家書屋,成為村民學習、娛樂、交流的新平臺。
在各方支持下,如今浩坤村民宿產業蓬勃發展,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將自家房屋改造為民宿,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也帶動當地經濟快速增長。據該村委副主任韋立新介紹,目前浩坤村已有40多家民宿,并且數量仍在不斷增加。此外,村民還積極發展養蠶、山茶果等特色產業,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
韋立新也是民宿經營者,他曾在廣東打工,后選擇回鄉發展。在桂林銀行支持下,他成為浩坤村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的站長,并成功貸款用于民宿裝修和擴建,如今民宿生意紅火,盈利可觀。
桂林銀行發展戰略總監孫凡表示,在浩坤村設立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是桂林銀行探索社會治理與商業可持續性相結合的重要嘗試。通過這一模式,桂林銀行為村民提供了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非金融”服務,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在百色市那甲鎮餐甲村,社會治理與商業可持續性相結合的路徑更為清晰。由桂林銀行引進的韭菜苔種植項目在該村取得顯著成效,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還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增收。
餐甲村是一個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宜人的小村莊,長期以來因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土地閑置,加之技術和銷售渠道缺乏,蔬菜產業發展停滯不前。而這一切在桂林銀行的精準幫扶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去年年初,桂林銀行百色分行經深入調研后,發現餐甲村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種植韭菜苔。于是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成功引進了韭菜苔種植項目,并聯合欽州市富安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安農業”),為餐甲村量身打造集種植、技術指導、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
在桂林銀行大力支持下,餐甲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轉70畝土地用于韭菜苔種植,目前又新增50畝,富安農業全程提供技術指導,確保種植過程科學規范;同時,通過自產自銷和收購銷售相結合的方式,有效解決了銷售問題。
那甲鎮餐甲村韭菜苔種植基地/桂林銀行供圖
除產業幫扶外,桂林銀行還在餐甲村設立了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在提供存取款、轉賬匯款等基礎金融服務的同時,結合政務和鄉村治理需求提供多樣化的非金融服務。
餐甲村黨支部書記、那甲鎮餐甲村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站長蘇光確表示:“桂林銀行不僅幫我們村引進了產業,還將金融服務延伸到基層,現在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大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
隨著韭菜苔種植項目成功實施和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的建成運營,餐甲村正逐步走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公益基金助力共筑美好家園
除信貸支持外,桂林銀行還積極設立公益基金,用于支持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這些基金緩解了村委會在公益項目上的資金壓力,使更多關乎村民切身利益的項目順利實施。從道路硬化到農田水利,從文化娛樂到教育醫療,桂林銀行公益基金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鄉村振興強大動力,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百色市田東縣林逢鎮平洪村,一個普通的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正悄然改變。作為平洪村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站長,覃梅不僅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更將目光投向村里的公益事業。她積極組織村民參與公益活動,同時依托服務點資源,為村里孩子提供課后輔導和課外活動。
除關注農村兒童,覃梅還致力于提升村民們金融素養和生活質量。63歲老人周月娥便是受益者之一。過去,她需要花費半天時間往返田東縣城辦理社保業務,現在只需來村里服務點辦理,簡便快捷還不耽誤農活。
在百色市德保縣城關鎮那造村,桂林銀行攜手那造村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創新性推出“閱讀銀行”項目,將金融管理與閱讀教育相結合,為當地的孩子們搭建起充滿樂趣與激勵的閱讀平臺。
記者來到那造村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時,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學生正沉浸在書海中,服務點站長梁陳譽不時解答孩子們在閱讀中的疑問,還鼓勵他們多寫閱讀感悟。梁陳譽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讀書存折”的使用方法和獎勵機制:“學生們可以將積攢的‘讀書幣’存入‘閱讀銀行’,并在每個月固定日期憑借‘讀書存折’中的點數兌換學習用品和生活日用品。”
平洪村、那造村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的生動實踐,只是桂林銀行深入參與廣西鄉村治理的一個個縮影。
在調研過程中,記者切實感受到,小小的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已成為一個深刻理解鄉村需求、積極參與鄉村治理變革的“鄉村智囊”。通過構建精準化、多元化的服務體系,桂林銀行不僅致力于解決農戶融資難題,更在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優化鄉村治理結構、提升村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其創新的服務模式、深度的融合實踐、廣泛的社會參與,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記者手記
是銀行,也是社區服務中心
在廣西百色市城北的一片繁華中,桂林銀行百色城北小微支行以其獨特的社區服務模式,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它是銀行,也是充滿溫情與活力的社區服務中心。
走進銀行網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溫馨的布局和貼心的服務設施和愛心驛站。這里有免費提供的紅棗枸杞茶,還有“一分購”的生活用品,每個細節都透露出桂林銀行對社區居民的深切關懷。這種將金融服務與非金融服務緊密結合的方式,讓銀行不再有距離,而成為社區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筆者注意到,這個網點沒有傳統的柜臺服務人員,取而代之的是各類智能服務設備。客戶經理通過智能柜臺協助客戶辦理開卡、存取款等業務。這些設備提高了業務辦理的效率,讓金融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在調研過程中,筆者切實感受到桂林銀行百色城北小微支行對社區服務的用心與執著。他們不但關注居民的金融需求,也時刻關注他們的生活需求。從為家長提供臨時照看孩子的場所,到與商戶合作推廣農產品,再到打造“桂銀生活圈”線上線下消費場景,每一處都體現了銀行對社區居民的深切關懷和細致服務。
“桂銀生活圈”作為桂林銀行一項金融創新服務項目,是消費平臺,同時也是融合生活、金融、優惠等多元素的綜合服務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市民們可以享受更便捷實惠的生活服務,而商家也能借助平臺的資源整合與宣傳推廣,進而帶動業績增長。這種通過鏈接商戶和客戶資源,實現銀行與商戶流量共享、共同成長的雙贏模式,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將金融服務與社區生活緊密結合,做百姓身邊的金融顧問和市民管家,是當下中小銀行創新發展的一個方向,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徑。我們期待更多的金融機構能以更加貼心、便捷的服務,為基層治理貢獻力量,共同推動構建更加宜居、宜業的社區環境。
(編輯 才山丹)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