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怡明
臨近國慶假期,坐落在安徽黃山歙縣新安江畔的九砂村、漳潭村陸續迎來一波又一波游客。九砂村和漳潭村是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實踐地,為貫徹落實禁捕退捕政策,兩地村民摒棄傳統的生存方式,上交漁船退捕上岸,結束了“靠水吃水”的歷史。然而,漁民退捕上岸后,生計如何保障?空心化的古村落,又如何保護再利用?
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率先制定金融支持徽風皖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千萬工程”行動計劃,實施六大專項行動,形成金融服務“千萬工程”、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截至今年8月末,該分行支持鄉村建設領域貸款超865億元,支持鄉村產業領域貸款超892億元。
把古村落“串珠成鏈”
黃山市擁有傳統古村落310個。充分挖掘文化特性,發展鄉村旅游,對于地處這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古村落而言,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決策。但問題在于,大多數游客只是乘觀光船至此,下船游覽景區后,又乘船離去。
“漳潭村和緊鄰的九砂村旅游資源豐富,但缺少民宿、旅游飯店等配套產業,僅限觀光游。”黃山市歙州農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歙州農文旅”)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想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將游客留下來,這樣消費點就更多了。”
歙州農文旅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設立的平臺公司,牽頭負責包括九砂村在內的15個村的和美鄉村建設工程。歙州農文旅等項目方“把游客留下來”的方法是,采用“公益+商業”模式,通過打造共享食堂等公益性資產,推進咖啡店、民宿、非遺工坊等商業性資產運營,豐富村落業態,提升整體環境,帶動村民致富。
項目構想十分合理,但難點在于如何撬動各方資本,整合閑置資源,進一步做強文旅運營,盤活整個古村落群。
為此,歙州農文旅成立之初,便與農業銀行合作開發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并申請歙縣村落保護和利用(和美鄉村建設)項目貸款。該項目總投資7.38億元,共獲得流轉土地6050畝,盤活民房3.97萬平方米,包括漳潭村、九砂村等15個村的和美鄉村建設工程。
“我們有一種創新模式,叫‘串珠成鏈’。”農業銀行安徽黃山分行相關負責人稱,單獨一個村,因村集體不是市場運營主體,銀行支持力度十分有限,但將新安江沿岸15個村匯成一個整體項目,由縣級平臺牽頭運營,銀行資金便可大量介入。
有了資金支持,項目得以順利實施,有效解決了融資渠道不暢等難點堵點。通過“資源+產業”兩手棋,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傳統村落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就業,有效提升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景區每賣出一張門票,村集體就能從中得到2塊錢分紅收益。全年下來,村集體分紅超過70萬元。此外,當地村民還通過民宿運營、特色農產品銷售等途徑增收,實現了鄉村與景區共同富裕繁榮。”上述歙州農文旅相關負責人稱。
截至目前,農業銀行安徽歙縣支行已為該項目投放貸款2.67億元,在資金支持下,項目涵蓋的15個古村落正逐步有序得到開發,曾經“沉睡”的古村落群,已然被“喚醒”,成為集自然風光、文創研學、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區域文旅新地標。
打造和美鄉村建設新模式
在黃山市黟縣關麓村,黃山關麓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正在改變這個古老村落的面貌。
“考慮到鄉村旅游業態的打造是長周期過程,所以我們的項目期限批得比較長,解決了企業后顧之憂。最終我們是想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只有農民富了,鄉村振興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農業銀行安徽黃山分行相關負責人說。
在農業銀行長期金融的助力下,關麓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多元價值得到充分開發。農房變客房,資源變資產,創意變生意,生態變業態,沉睡資源被徹底盤活。
度假區同時對村莊環境進行全面有效治理,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網等基礎設施配套,進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村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也悄然改變,古老村落煥發出新光彩。
“以前主要靠種植農作物來維持生計,現在只用出租原來的老房子就已經有不少收入了,有時候給景區做做工,還能多掙點收益,生活質量提高很多。”家住關麓村的村民鄭衛國感慨地說。
據了解,關麓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自實施以來,共租用村民老房36幢進行改造提升,期間每戶村民每年租房收入可達5萬元左右。與此同時,度假區還通過讓村民參與各項建設、租用閑置旱地及林地等方式,幫助村民每人每年增收4.3萬元左右。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