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5年經濟金融數據的不斷出爐,有關銀行轉型的話題又一次引起關注。數據顯示,2015年新增銀行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為76.6%,較2002年95.5%下降了18.9個百分點。間接融資在社會融資體系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
銀行信貸比重的下降,再次反映了商業銀行傳統信貸管理模式的困境。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普遍注重增量管理,重規模增長而輕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和周轉加速。不可否認,從供給側而言,資本、勞動力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銀行信貸的擴張推動了儲蓄向投資轉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種將信貸與實體經濟的互動僅局限于增量的弊病日益顯現,迫切需要改變。
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于從投資導向階段向創新導向階段的過渡時期,經濟的轉型升級更多依賴技術創新,簡單的資金疊加所能起到的作用愈發有限。
另一方面,去杠桿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而我國企業部門負債率高達140%左右,普遍存在過度融資。尤其是部分低效企業占用了大量信貸資源,導致信貸資金在僵尸企業中轉不動、退不出,影響了新興產業和小微企業信貸的可獲得性,造成結構性的社會資金短缺,降低了信貸資金使用效率。
因此,銀行業落實供給側改革、實現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推動信貸管理從“重增量”向“增量與存量并重”轉變,并最終走向“存量為主、增量為輔”。
從國際銀行業來看,金融危機過后,多數國際大銀行都開始對自身的信貸規模實施“瘦身”調整,以銀團分銷、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加快信貸周轉,逐漸步入信貸平穩增長階段。
反觀我國銀行業,目前首先要解決的是觀念上的改變。商業銀行需充分認識到,存量貸款回收后再次貸出,與新增貸款效用并無差異,甚至效率更高。其不僅大幅節約了資本,也檢驗了原貸款投向的質量和效率,為商業銀行進行資產負債管理提供了更大的主動性。
同時,在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模式的頂層設計方面,也亟須健全相應的市場體系、明確政策導向和監管要求。央行已于2015年底正式推出了宏觀審慎評估(MPA)體系,改變了以往緊盯狹義貸款增量的政策傳導機制,為銀行業實施信貸增量與存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
銀行業自身也應當積極探索嘗試,逐步建立起信貸全流量管理新模式。具體來看,不僅要從行業、區域、客戶、產品等維度做好信貸整體布局的規劃,推動信貸資源從低效行業企業有序退出,而且應改進傳統年度貸款計劃分配以增量計劃為主的方式,將存量再貸與增量計劃進行統籌分配,科學調整考核機制。如此,才能真正盤活信貸存量,將沉淀在低效領域的資金挪轉出來,更多投向“三農”、小微等薄弱領域,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