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布2016年4月金融數據,新增社會融資規模7510億元,較上月下降近70%;M2增速由上月13.4%降至12.8%;新增人民幣貸款5556億元,較上月減少了60%。
實體經濟方面,工業、消費和投資方面略有放緩,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走低,1-4月同比增長5.2%,比一季度回落0.5個百分點,與2015年全年10.1%的增速相比接近“腰斬”。
經濟金融數據的回調,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也驗證了權威人士對我國經濟呈現“L型”增長的判斷。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幾年,經濟連續高速增長的局面將不會再出現。但是,對于一些經濟指標的下行,則應當冷靜客觀看待,沒有必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忽略其中的積極意義。
首先,對于貨幣供應量的下降,要看到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等因素的影響,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并未減弱。央行在答記者問時稱,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穩健貨幣政策取向并沒有改變。可見,未來的貨幣政策,也會著力避免短期化的大水漫灌,標本兼治,重在治本。
同時,經濟指標的下行,預示經濟還將承受一定壓力,進一步凸顯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作用。要看到,經濟短期內必須經歷陣痛后才能有望回升,過剩產能企業也必須去產能之后才能重回正軌。
不過,對于民間投資增速的回落,還是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只有民間投資的活躍和占比的提升,才能真正啟動我國經濟進入復蘇的軌道。
在當前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金融業防控風險的難度加大,企業資金使用效率下降,弱化了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愈發突出。要發揮金融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基礎作用,就要確保資金真正進入實體企業,而不是在金融系統空轉或用于非法用途。
目前,監管部門也在防范資金脫實向虛。央行和銀監會加強了票據業務監管,要求銀行嚴查貿易背景真實性;證監會對熱炒期貨上調部分品種保證金水平及手續費;保監會也出臺新規防范個別險企投資沖動。
未來,要保證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一方面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變銀行信貸主導的社會融資結構,避免金融風險在銀行業的過度集中。對于科創企業,則應當穩妥推進投貸聯動試點,以股權和債券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在發揮好市場作用的同時,還應加強政府的統籌協調,完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健全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緩解企業“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之間的矛盾。
此外,建立規范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業態,以及覆蓋廣泛的中小微金融體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也是確保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方面。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