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扶貧如何平衡盈利、責任與風險,既做到精準施策、全面覆蓋,又確保風險可控、兼顧效益,是貫穿金融扶貧始終的難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擺在農商行面前的一邊是社會責任,一邊是利潤追求,既面臨著金融扶貧風險共擔機制不健全的困難,又蘊藏著脫貧人口富裕后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在抉擇面前,農商行應該義不容辭將脫貧重擔扛在肩上,這既是國家賦予的榮耀使命,也是自身持續發展的理性選擇。
去年的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今年3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要從精準對接脫貧攻堅多元化融資需求、大力推進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助推脫貧攻堅主體作用、完善精準扶貧金融支持保障措施和持續完善脫貧攻堅金融服務工作機制等五方面著手,力求將金融扶貧工作的“不精準”變為“精準”。
困難:風險共擔機制不健全
當前,以農商行為代表的農村金融機構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積極性高,但實際工作中也遇到了瓶頸。針對貧困戶發放的貸款基本都是小額信用貸款,貧困戶屬于弱勢群體,到期還款較為困難,因缺乏有效擔保,發放大量的扶貧貸款會累積出較大風險,銀行信貸資產損失將日益增大。因此,要從根本上消除農村金融機構發放扶貧貸款后顧之憂,降低資產質量惡化風險,必須進一步擴大扶貧貸款擔保和農業保險覆蓋面,建立健全風險分散、共擔和補償機制。
實際上,“支持貧困地區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支持貧困地區設立政府出資的融資擔保機構,重點開展扶貧擔保業務”和《意見》中“創新發展精準扶貧保險產品和服務,擴大貧困地區農業保險覆蓋范圍”的提法已經給出了解決方案。但因各地情況不同,在風險分散、共擔和補償機制的落實上進度不一,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不能及時到位,擔保公司擔保意愿不強,農業保險覆蓋面窄等情況還不同程度存在,影響了脫貧攻堅工作進程。
下一步,推進金融扶貧,農商行須明確四大重點。一是與財政、扶貧、稅務等相關部門合作,用好用活擔保公司、風險基金等保證擔保形式,同時爭取稅費優惠和扶貧資金投放獎勵;二是創新“三權”抵質押貸款產品,擴大抵質押物范圍;三是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適合扶貧貸款的農業保險;四是加強與人民銀行和銀監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扶貧再貸款和不良貸款占比差異化考核。
總之,要通過創新完善保證、抵押、質押擔保方式和農業保險等風險屏障,真正將扶貧貸款風險分散到各個主體和環節,形成政銀企保風險共擔、財稅銀監共同參與的扶貧合力。
機遇:全面小康迎來發展新空間
提升信貸管理水平。農商行作為縣域中小金融機構,其風險防控能力一直是發展的短板,隨著粗放發展模式的難以為繼和經濟下行壓力的持續,農商行長期積累的信貸風險開始顯現,扶貧貸款的大量發放必然會帶來更大的信貸風險壓力,因此,農商行必須全面提升信貸管理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以適應新的競爭格局和發展要求,并借此機會實現轉型升級。同時,經濟新常態下,如影隨形的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也始終困擾和考驗著農商行,建立覆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當然,跨過全面風險管理這道“高墻”,農商行將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積蓄持續發展潛力。農商行支持精準扶貧,既增強了貧困群體粘度和路徑依賴,也為未來發展培育了新的客戶群體。可以想象,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擺脫貧困后的城鄉居民,將是農商行發展消費金融和投資理財業務的新客戶。農商行要想彎道超車,步入新的發展快車道,必須做好角逐新藍海的準備,提前布局消費金融,加快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和消費金融產品研發,結合“互聯網+”思維,依托電商平臺積累大量客戶數據,建立風險定價模型,開展有針對性的精準營銷,打造線上線下消費一體化模式。也可以與商家合作,將消費金融與商家零售的整個流程直接對接。總之,發展消費金融有利于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有利于優化客戶結構,可以為農商行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
作者單位:陜西旬陽農商銀行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