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銀行票據案件頻發,讓許多業內人士“談票色變”。
事實上,票據業務本是銀行一項傳統資產業務,可為企業融資提供較大便利。如目前使用較多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在購貨資金不足時,可通過銀行給供貨方開具承兌匯票,用于貼現或者轉貼現,成為企業或者銀行提前獲取流動性的工具。
不過,看似便捷的票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著大量的風險點,其中暗藏的問題不容小覷。
對于各家銀行而言,票據業務可以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做大資產負債規模,因此銀行在熱衷開展相關業務的同時,往往對貿易背景證明資料審查不嚴。
在銀行同業之間,票據業務已經成為潛在的信貸規模“調節器”,包括通過“假買斷、假賣斷”幫其他銀行代持信貸規模,以及利用“賣斷+買入返售+買斷”的模式增減信貸規模,更有甚者,利用農信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作為通道,違規辦理票據業務。
其實,對于實體企業來說,只要能從銀行拿到錢,并不計較授信形式是放貸還是開票。況且,票據業務手續簡化,在銀行默許的情況下,企業夸大貿易背景辦理票據承兌或貼現,以此套取信貸資金,已經成為較為普遍的“潛規則”。
同時,在銀行同業、銀企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票據中介和資金掮客,利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撮合各類違規交易,成為擾亂票據市場秩序的濁流。
可以說,票據業務市場之所以亂象叢生,有著內在邏輯。正是經濟下行期間,此前被資金充裕所掩蓋的不規范行為逐漸暴露,才使得今年的票據風險終于集中爆發,從而被公眾意識到。
粗略統計,今年以來,銀行爆發的票據案件已經超過100億元。早在去年底,銀監會就為此開展了專項檢查,并給出了風險提示。7月,銀監會再次下發通知,在銀行業中開展“兩個加強、兩個遏制”回頭看工作,要求重點排查存款、信貸、票據、同業、理財和代銷業務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并于11月底前完成。
目前,被探討最多的票據整治措施是推行電子化票據,讓電票從“出生”到“死亡”,每個環節都處在清晰的監督之下。不過,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次工行、恒豐銀行電子票據出現巨額風險,也讓業內認識到電子化票據并非萬能,其雖可以降低票據被挪用、盜取的概率,卻沒有從根本上化解票據運轉中的操作風險。
因此,對銀行和監管部門來說,要杜絕票據案件的發生,不能只關注形式,還應當標本兼治,從源頭上痛下決心嚴厲整治。
具體來看,首先是要在企業微觀層面嚴把“入口”,正本清源,嚴防無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流入市場;同時,在銀行層面也要改進績效考核機制,削減銀行票據違規的動力;最后,各級監管部門則要細化規范和處罰依據,對票據違規實行零容忍,這樣才能徹底消除銀行和中介的觀望博弈心態,達到令行禁止的效果。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