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出臺《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從降低企業稅費負擔、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八大方面為企業減負,并經過1至2年努力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有較為明顯的增強。
《方案》將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列為降成本的首要任務,足見政府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決心。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稅費負擔沉重,很多企業老板苦不堪言,深感辛苦忙碌一整年,能真正裝進自己兜里的錢卻少得可憐。為此,政府曾多次出臺措施致力降低企業稅負,尤其為“三農”、中小微企業開綠燈,給予了諸多優惠政策。
在今年以來我國為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持續出臺的一系列措施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自今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預計全年帶來5000億元的減稅。此舉可謂鋪灑甘露,令人歡欣。
在政策的推動下,近些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不斷下降,但與國際水平相比,稅費仍在我國企業成本中占據較大比例。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的宏觀稅負水平約為16%,而美國僅為7%,表明我國的宏觀稅負水平仍有較大的降低空間。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小企業面臨各種發展困境,已有的減稅政策支持力度對他們來說顯然不夠。據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此前發布的報告稱,80%的受訪企業呼吁出臺稅收減免政策,過半數企業希望進一步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
更重要的是,不少減稅政策在落地過程中,因為各種因素受阻,效果大打折扣,攤到企業身上的實際利好并不明顯。以營改增為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金融業企業反映稅收出現了不少反增的現象,同時更換稅票統計還增加了系統設備成本和人力成本等。
對此,我們認為,持續減稅有利于穩定宏觀經濟增長,為我國中小企業擺脫發展困境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是積極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重要體現。而如何更好地讓企業真正享受到減稅帶來的好處,讓政策灌溉到點,是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環節。打破阻礙,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實現減稅降負的初衷。
同時,應避免讓一些應該死掉的企業或是過剩產能的行業因政策優惠繼續存活,這樣一來,才能符合供給側改革的精神。有針對性的減稅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增長的長期目標,培育和創造新的增長動力。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