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逐步接近尾聲,穩增長、促轉型依舊任務艱巨。可喜的是,從最新公布的三季度數據看,一些經濟指標釋放出積極信號,顯示出由降轉穩的條件正逐步積累。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三季度GDP較上年同期增長6.7%。對此,業界認為,中國GDP增速符合市場預期,穩定增長的中國經濟將提振全球信心。
正如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所說,穩的力量在增加,好的跡象在增多。盡管經濟積極向好的態勢在三季度只是初現端倪,但已充分證明了我國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的積極成效。
從產業看,服務業平穩較快發展、工業逐步企穩、農業逐季加快,尤其是服務業較快發展對經濟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三大需求看,消費穩定較快增長、投資緩中趨穩、出口有所改善,消費需求是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動力。從動能轉換看,新經濟新動能孕育成長,傳統動能調整改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穩步推進,對經濟穩定增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供求關系看,GDP現價增速和平減指數逐季提高,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后的GDP實際增速保持穩定。從宏觀調控看,政府駕馭復雜局面能力提高,營造了經濟穩定前行的健康環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工業景氣指標的回暖,結構和民生等指標的積極變化對于中國經濟意義深遠。三季度,消費在GDP增長中的貢獻比例已經提升至71%,相比于2015年的66.4%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效果。
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對的是外需持續低迷、內部新舊動能轉換、長期積累矛盾凸顯等難題。更可貴的是,這幾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頂住下行壓力平穩前行,不是靠“大水漫灌”的強刺激,而是依靠不斷深化改革,通過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等靈活準確的政策引導,來不斷保持經濟的內在活力和持續動力。
但是,在成績面前,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內外總需求疲弱、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大格局沒有變,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實體經濟還是很困難,不確定因素增多,未來挑戰十分艱巨。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下一階段依舊要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宏觀經濟預期,以制度性變革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這仍是中國需要努力前行的方向。尤其在國企、金融、財稅、土地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一些基礎性、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更需加快落地見效。
更重要的是,需要由點及面,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長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為經濟的穩定、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