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還特別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頂層會議的明確提及,意味著這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一個亮點。
從客觀情況看,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形勢較好,但部分供給卻沒有很好地適應需求變化。為解決這一矛盾,既需要發展農業生產,又需要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從目前情況看,以結構調整為重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一定進展。農業結構進一步調優,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提高。
例如,今年圍繞糧食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尤其是玉米產量多的情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重在調減非優勢區的玉米。農業部印發《“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按照種養結合、生態保護、有保有壓的原則,到2020年調減玉米5000萬畝,今年調減1000萬畝以上。同時,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優質優價的其他農產品生產。在品種結構上,做到“一減四增加”,就是減玉米,增加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和馬鈴薯生產。在農產品價格方面,國家今年在東北地區啟動了玉米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同時繼續實施大豆目標價格試點,通過價格信號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預計今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000萬畝左右,大豆面積增加2500萬畝左右,這既有利于緩解國內玉米供求過剩和高庫存的壓力,也有利于減少國產大豆供給不足的缺口。
基于這些認識,我們認為,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市場作結構調整。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穩步推進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同時,應注重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增加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變革制度,完善體系,堅持科學“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最終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引領,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