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三農”工作的主題和主線。
長期從事涉農金融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原監事長車迎新,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他對金融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獨到看法。
“我要把我的幾個老觀點說一說。金融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簡單的業務入手。”車迎新說。
具體而言,車迎新從三個方面做了闡述。
“首先,金融機構要在支持農民發展上下功夫。”車迎新表示,金融機構對農民的支持上要強調服務,要利用科技化手段,在一張“卡”上做文章。農民要享受到與城市里同等的金融服務,銀行卡的作用非常大。農民存款、透支要通過卡業務來進行,商業消費、生產支持等方面可通過信用手段來支持,所以金融要在信用卡的支持上給予農民便捷,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做到城鄉一視同仁。
車迎新指出,這就要求金融機構要在農村配備好相應的電子機具,比如POS機、ATM等,使農民得到充分便利的服務,把資金融通搞活。
其次,車迎新表示,要在消費貸款上下功夫。“過去銀行支持農戶生產,現在老百姓賺錢了要消費,所以銀行更要研究農村消費貸款的問題。”車迎新拿城市的發展作比較,“在城市,銀行主要貸款投向是房地產市場和消費市場。農村要城鎮化,金融機構也要有這個思路。”
與此同時,車迎新認為,銀行在農村貸款的風險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是養殖種植等生產類風險,隨著銀行在農村地區的信貸結構調整,風險也發生一定的轉變,需要關注。不過,這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極大的利好。”他說。
第三個方面,車迎新認為,要重視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就是要使我們的農業變成大農業,變成集團化、規模化的現代化農業。農民可以通過土地入股,到集團進行勞動。”
車迎新表示,金融機構不要相互排斥,一定要把競爭關系變成合作關系。他說,農村金融在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結構調整方面要做到幾個結合:
第一是農村金融機構需要和電商結合;第二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農村網點要和當地的農村金融機構結合,例如大型銀行有自己的數據中心,而這恰好是服務農村的小機構所欠缺的,如果二者進行合作,效果一定比單打獨斗好;第三是民間信用和牌照機構結合;第四是金融機構和村級政府產業發展相結合;第五是財政支農資金和銀行資金的結合。
“現在一定要看到,將來社會的發展是城市資本向農村流動,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和城市以及未來宏觀的發展融合在一起,要及時轉變傳統的觀念。”車迎新強調。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