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今年實現進城落戶1300萬人以上,加快居住證制度全覆蓋。
全國人大代表王馨是河南省新野縣城郊鄉馬營村村民,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進一步深化現行戶籍制度改革,必須由二元化向一元化改革轉變?!?/p>
她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采取先城市后農村的辦法有序推進改革。王馨認為,戶籍制度的改革不應急于求成,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先后順序上應采取先城市后農村的辦法。從以往的管理經驗來看,人口流動進入成本越高的地方,必然導致其退出的比較成本也就越大,此舉往往會導致人們采取犧牲“適合”而選擇“適應”的做法,必將造成一些城市在人口流動上只進不出。因此,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市場競爭的博弈,給城市合理定位,使人們依照自身的特點,如能力、財力等等來確定定居城市,逐步走出一條屬于中國自己的有特色的多樣化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二是為進城務工人員建立在城市定居的過渡“平臺”。王馨認為,統一城鄉戶籍制度,主要是逐步弱化城市戶口和農業戶口的區別,并不一定是要加快農村人口的城市化,這種進入城市不是一種政府單方面要求而是農民主動離開農業領域進入城市的工業化領域,這中間關鍵問題是讓他們有充分條件在城市展開其工業化生存。
王馨建議,政府可以在大中型城市的郊區,設立農民工居住的“緩沖區”,建立單獨的生活居住社區,為農民轉變市民身份,以及申領當地戶口等提供過渡性“平臺”,即可以使農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使農民工更有尊嚴地享有城市居民身份,同時也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解決潛在的社會治安問題,也可以讓當地政府有一個統籌解決城市中流動人口問題的緩沖余地。
三是改革配套制度剝離戶籍制度附加值。王馨認為,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要徹底打破戶籍束縛,徹底剝離捆綁于戶籍之上的相關戶籍特權,實現我國城鄉間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維系最大限度上的社會公平。戶口被高度重視的主要原因是戶籍管理制度的背后經常承載著許多附加的社會功能。假如讓戶籍與社會福利脫鉤,戶籍的重要性就會隨之逐漸淡化,與此同時,橫亙在人口流動中的身份藩籬,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就必須消除附加在戶口上的各種社會的、行政的功能,加快推進與戶籍制度改革相匹配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實現社會人群的權利、待遇與保障的再分配,避免進而消除那些不利于戶籍制度改革的體制性的和政策性的制約。
四是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王馨認為,城鄉差別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經濟文化差別,這是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會存在的;另外一個是制度上的城鄉差別?,F在要弱化的是后一個,即制度上的城鄉差別,王馨建議,可行的方式是發展農村經濟,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如果能在城市找到正常的就業的途徑,就可以逐步轉讓他們的農村土地給其他的農民。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工業化生存其經濟文化地位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也就是逐步縮小了城鄉的事實差別。同時,在有條件的地區,尤其是鄉鎮企業聚集地以及那些農村商品的集散地建立小城鎮,可以將這些小城鎮作為試行取消戶口限制的試點,創建一種能夠與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的新型戶籍制度。通過實踐積累經驗然后到更多的城市去推廣。
五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的改革還應該結合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王馨認為,長期以來,社保、就業、教育、人事以及其他制度都運用我國戶籍登記中所收集的人口能夠在城鄉分別居住的信息實施城鄉有差別的管理,這在計劃經濟時期,應當說是必要的,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就顯得多余。
王馨建議,要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第一步必須解決社會保障支付在全國范圍內的均一性和全覆蓋問題。事實上讓戶籍制度先變革,就是要讓躲在戶口本后面的這些管理制度從計劃經濟狀態走向市場經濟狀態,就是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公眾的迫切愿望,進行改革。不過,即使這些制度開始改革,也有一個穩步改革的問題,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就實現城鄉無差別的社會保障。而且,從目前來看,不同規模的城鎮鄉村其人口的社會保障需求是不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客觀上是有所區別的,因此,今后的改革應該是在目前的基礎上,有差距的予以普及保障,逐步實現統一標準的保障。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