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網絡金融異軍突起,促使支付結算、信用轉換、財富管理和普惠金融這四種較大的金融業務應運而生。在提高普惠效益、降低風險成本、增加金融透明度、最大程度接近客戶等方面,網絡金融較傳統銀行優勢顯著,這對傳統銀行業和金融界既造成巨大的沖擊力,又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5月26日,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北京舉行的“‘新’銀行變革時代,未來金融創新峰會”上表示,網絡金融對傳統銀行業的沖擊不僅體現在它挑戰了銀行的客戶管理渠道、成本、數據和業務流程,還體現在它挑戰了銀行的風險管理、信用分析和風險定價能力,后者尤為關鍵,因為它改變了風險定價的模式。
“網絡銀行現在的風險管理模式可以做到1個月迭代100次,傳統銀行很難與之匹敵,這就影響了銀行的成本收益和利潤。”朱民表示。
“但商業銀行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開辟了網絡銀行這一新的戰場來打響反擊戰。”朱民拿工商銀行轉型做電商舉例,“工商銀行現在成為第三大電商,這是商業銀行利用網絡和科技武裝自己,進而反擊網絡金融的一個例證。”
網絡金融的布局縱向是零售、中小企業和大公司三大客戶,橫向是賬戶管理、貸款、支付和資產管理四項業務,截至目前,網絡金融做得最多最好的是零售和支付。相較而言,商業銀行依托自身強大的資金、客戶和平臺優勢,在傳統網上支付方面更勝一籌,競爭力不容小覷。
對于網絡金融和傳統銀行誰能取得最終勝利這個問題,朱民認為二者之間有可能是一場非零和博弈,人工智能將從中破局,徹底改變二者的競爭局面,將其融合在一起。
據朱民介紹,金融業人工智能主要聚焦4大核心技術,即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傳感器融合。這些技術將在交易信息、賬戶信息、身份特征信息和行為數據這4種信息的支撐下進一步發展,從而構筑未來金融業基礎核心數據的基石。
“這4種數據將構成未來金融業核心數據的‘金礦’,‘礦藏’將遠超過我們現在已知的數據。到目前為止,包括網絡銀行用的數據,只是現存數據的10%。”朱民表示。
這4大核心技術很可能顛覆今天人們所理解的網絡銀行的概念,未來銀行的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將依次通過前端接觸器、金融服務商、生物特征識別、人工智能提升的服務效率、大數據的資產安全、區塊鏈連接的網絡化和平行化,最終到達客戶。這就需要未來銀行構建4種基本能力:第一是以數字為主的洞察力,第二是綜合性的客戶體驗,第三是完全數字化的市場營銷,第四是完全數字化的運營。
“銀行在大數據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而人工智能將為沉睡的數據插上翅膀,實現銀行內外運作的自動化、智慧化、實時化,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朱民如是說。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