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銀監會年中工作座談會提出,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要有新貢獻,新貢獻之一就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銀行業要堅決治理“干活不彎腰”、“坐地收錢”現象,引導銀行業主動減費,確保全年向客戶讓利不少于440億元。
中小企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市場競爭、增加就業機會、方便群眾生活、推進技術創新、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小企業提供了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完成了70%以上的發明專利,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可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據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中小企業融資狀況調查顯示,在受調查的企業中,超過一半的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有融資需求。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仍有許多中小企業卻因信用記錄不完善、抵押品缺乏等原因,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等外部融資,即使獲得融資也不得不承受較高的融資成本,有時甚至超出其承受能力。在上述調查中,有23.5%的企業認為融資困難制約其發展。此外,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經委對全區1119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融資情況的調查顯示,僅有30%的中小企業表示可以在銀行融資,有40%表示在銀行融資較難,有30%表示無法獲得銀行融資。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的《降成本:2017年的調查與分析》報告指出,一些銀行采取大額授信權限上收總行的集中管理模式,推行“一刀切”的限貸政策,抽貸、斷貸現象嚴重,使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同時,“短貸長用”現象非常普遍,帶來了不小的金融風險。
此外,有業內專家指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與企業之間的“經絡”不通,二者沒有實現良性循環。一方面,部分資金未投向實體經濟,使融資環境惡化;另一方面,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循環,導致風險劇增。
因此我們認為,金融業為中小企業融資降成本仍大有可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專注本業,在嚴控風險的基礎上,將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領域。在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服務費、常年顧問費等費用的同時,針對中小企業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大力提升多層次融資服務功能,積極探索“投貸聯動”融資機制,滿足中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解決高科技、新興產業成長企業由于缺乏抵押物而難以融資的問題,促進高科技、新興產業的發展。
同時,監管部門要在確保支持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差異化政策落地的同時,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改革、提高差異化的競爭能力,規范和引導金融機構將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領域,嚴控中小企業融資風險。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積極發展區域性金融組織,推進中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