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的普惠金融,在微觀層面上,已經活力四射,非常領先,但在宏觀政策層面,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日前,浙江省聯社理事長王小龍在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以實踐經驗為出發點,探討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并指出,中小金融機構應明確自身定位,將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大有可為。
普惠金融要解決的問題
那么普惠金融要解決什么問題呢?
“普惠金融,顧名思義,一個是‘普遍’,就是要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得到金融服務;一個是‘惠及’,就是要讓老百姓負擔得起金融服務。”王小龍說,“當前,我們國家金融的主要矛盾,不是供給總量不足,而是供給結構不夠合理,供給和需求存在錯配。”
一頭是天量的貨幣供應,另一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非常突出。金融創新過度,大量資金脫實向虛,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一頭是銀行業的競爭非常充分,另一頭仍有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那些真正需要服務和支持的薄弱環節,比如“三農”、小微企業、偏遠地區,往往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得不到充分服務。
對此,王小龍表示,發展普惠金融,實質上就是要推動金融自身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讓更多老百姓能獲得金融服務,并且負擔得起金融服務。這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浙江農信的普惠金融探索
王小龍分享了浙江農信的普惠金融探索之路。
“浙江農信已有65年的歷史。農信社為農而生,因農而興。一直以來,我們做了大量別人不愿意做,也做不了,但對整個經濟社會來說又必須做的事情。我們堅持‘三做三不做’,即‘做小不做大、做土不做洋、做實不做虛’。”王小龍強調,“正是有這樣的情懷和決心,農信社從短期看或許做了‘虧本生意’,但從長遠看實現了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十二五”期間由于經濟波動等原因,許多銀行機構遇到了較大困難。但數據表明,浙江農信不僅很好地履行了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也有效規避了經濟波動的風險,實現了商業可持續發展。
王小龍說:“‘十二五’期間,浙江農信每年的市場份額都在持續上升,無論是規模、質量還是社會效益,都是非常不錯的。在普惠金融服務上,浙江農信金融服務5500萬個人客戶和63萬中小法人企業客戶,承擔了二分之一的農戶貸款、五分之一的小微企業貸款。”
據記者了解,在普惠金融工作上,浙江農信在2013年率先全國實施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動計劃。經過幾年的努力,基本構建了“基礎金融不出村、綜合金融不出鎮”的服務體系。目前全系統共有4200個營業網點,服務覆蓋到每一個行政村。同時還創新產品和服務,例如打造了互聯網平臺——“豐收驛站”。
“G20峰會召開以后,浙江農信啟動了新的普惠金融五年行動計劃,主要戰略是社區銀行與互聯網金融雙輪驅動,在智慧普惠、綠色普惠、精準普惠、共享普惠上不斷加大力度,努力把普惠金融這項事業干得更好。”王小龍對接下來的工作充滿信心。
進一步明確中小金融機構定位
浙江農信的普惠金融實踐證明,中小金融機構是普惠金融的主力軍,必須進一步明確其定位。
的確,我國歷來不缺大銀行,缺的是定位清晰、特色鮮明、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小銀行。王小龍將金融比作經濟的血脈,“大銀行、大金融機構相當于人體的主動脈,中小金融機構相當于毛細血管。沒有這個毛細血管,就實現不了邊邊角角的普惠。而中小金融機構由于機制靈活、決策鏈短、地緣人緣關系緊密、產品服務更接地氣,與大銀行相比毫無疑問更具有優勢。”
對此,王小龍認為,當前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是要進一步明確中小金融機構的定位,既包括國家的政策定位,也包括自身的市場定位,這是做好普惠金融事業,保障金融業穩健發展的治本之策。
“一是必須加強金融機構布局的頂層設計,這一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有部署。我們會發現全國五大國有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幾百家城商行、兩千多家農商銀行(農信社),都是往大的方向去做的。”王小龍說,“如果是這樣,未來所有的銀行機構都想成為大銀行的總趨勢是不變的,最后的結果就是,大銀行可能越來越多,而中小金融機構由于定位不清,始終處于不穩定的狀態。”
同時,王小龍強調,必須正確處理好服務、風險、盈利三者間的關系。他認為,金融服務是國家與社會的需要,防控風險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利潤最大化是資本的天然屬性,過去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沒有處理好的。跟國際上比,我國的金融機構享受著較高的盈利水平、不錯的員工收入,但是提供的是成本高且覆蓋窄的金融服務,這是需要高度反思的。“我們要把服務挺在最前面,進一步提高對金融業社會責任與公益屬性的認識。”
王小龍還建議,必須要有一貫而明確的優惠政策支持。在他看來,普惠金融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和公益屬性,適度的政策支持和優惠措施是非常正常的。“現在的問題是由于政策不一致,很多農信社改制為農商銀行后,實際并沒有改變他們的普惠金融服務屬性,但存款準備金率、稅收等優惠政策卻未能延續。我認為這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