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從監管原則到操作細節的“大監管、嚴監管”精神,覆蓋了資管業務的核心方面,對于以往常見的監管套利、關聯交易、不規范不透明管理等監管漏洞進行了集中的圍攻堵截。
這是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后,在新的監管框架下,央行聯合三會、外匯局發布的第一份監管文件,可謂意味深長。
《指導意見》提出,監管范圍包括但不限于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托計劃、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期貨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這樣的監管覆蓋范圍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看出,資管新規的目的是通過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理順和精簡對資管行業的監管。與原先已經發布的相關監管文件相比,此次新規在監管原則上打破了原有的按機構類統一規制的方式,目的就是杜絕不同行業間出現監管套利的機會。
這樣的新規不但會影響到傳統的持牌金融機構,對互聯網金融等各種形式的資管業務都會受到影響。
過去幾年,不少機構利用監管的滯后性和監管協調中出現的漏洞開展所謂的創新業務,套取利潤。這些業務不但沒有給實體經濟太多貢獻,反而因為業務交叉、嵌套錯綜復雜,極易引發風險。但由于相關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監管不及時,反倒是助推了“先干了再說”、“賺一票就走”這樣的投機心態。
這種心態是錯誤的,需要意識到,我國的金融監管環境正在發生深層次的變化。從中央近年來對金融監管的指示,到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的落地,再到金融監管部門近期頻繁的舉措,都可以清晰地表明強監管、嚴監管的決心是堅定的,前所未有的金融監管氛圍正在形成。
從近幾個月監管層處置ICO等風險的方式,我們更可以感覺到,雖然監管相對于創新必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期。但滯后的時間正在大大縮短,對風險的研判正在迅速提前,投機者可運作的空間將被極大壓縮。
必須要認識到,強監管是未來中國金融業的常態。“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堅決推進的行動。金融業必須要認清趨勢,專注主業,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進一步的穩健發展。而那些心存僥幸者,必將在強監管的推進中被淘汰出局。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